忻城“小马仔”是用糯米为原料制作的手工艺品,通常以十二生肖为造型,又称“十二生肖小马仔”。今年1月,忻城“十二生肖小马仔”制作技艺列入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近年来,忻城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用文化软实力凝聚民族魂,谱写乡村振兴忻城新篇章。目前,全县共收集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曲艺、传统手工艺、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18项。除了忻城“十二生肖小马仔”外,还有“壮族悲歌”、“忻城壮族织锦技艺”“忻城壮族歌圩”3个项目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以赛事为抓手 传承非遗技艺 忻城“十二生肖小马仔”制作技艺,是忻城人民在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中创造、积累的优秀文化精髓。忻城“小马仔”制作技艺主要靠家庭的守候和传承,至今已有800多年。“小马仔”制作过程需经过“浸、磨、滤、煮、舂、捏、蒸、色”八道工序,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先将糯米用水浸泡2-3日,然后用机子磨细打成浆状,把水滤干。接着,用锅煮熟、舂细、搓成熟米团,切成若干小块捏成各式各样“小马仔”,再放入锅内蒸20分钟。最后,上色、点睛,制成有灵魂的“小马仔”。该县每年通过组织开展“小马仔”制作技艺评选比赛活动,并给“十佳制作技艺奖”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实现技艺传承和产品价值。按一个“小马仔”销售价5元计算,每年仅“小马仔”一项就给当地群众带来增收20万余元。 以活动为载体 助推文旅融合 “小马仔”是忻城人的“中秋吉祥物”。每年中秋节,忻城的人们都把“小马仔”和月饼一起摆上供桌,祈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以“小马仔”为载体,该县在土司老街连续举办了六届“中秋小马仔供月”活动,每年吸引数万名游客,提升旅游品牌影响力。2020年忻城县“中秋节·小马仔供月赏花灯节”获评“新时代·中国最具特色旅游节庆”奖项。当地学校依托通用技术课程,积极开展忻城“小马仔”制作技艺创新实践活动,每年创作出300多个作品,创新传承了马仔技艺,增强了学生文化自信。 另外,该县以创建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大力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创意文化、红色文化、生态休闲、康养度假等文化旅游业,重点实施广西乐滩竹海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忻城古蓬松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广西都宜忻游击队革命根据地红色景区等旅游项目,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今年1-10月,全县共接待游客443.84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41.2亿元。 以文化为纽带 助力乡村振兴 城关镇范团村是忻城“小马仔”的重要出产地,因“小马仔”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专家学者、商客前来拍摄、探访、采购,一年接待游客1万余人次,销售小马仔5万余个。该县依托历史文化名村、“小马仔”文化资源,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文艺舞台等文化阵地,开展“我们的村晚”、“我们的节日”、艺术节、音乐节、美食节等主题活动,宣传民间文化,反映乡村建设新成效。 此外,该县通过邀请区内外民族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走进忻城,对当地壮族民俗文化的多维度深入挖掘,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民俗文化、文化遗产服务于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实践,助力民俗文化开发创新并形成独具魅力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产业,助推经济社会及文化多样性发展,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走出一条符合当地民族文化、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