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里,工人正在上模。 成形的红糖。 1月19日早晨,天蒙蒙亮,行驶在忻城县城关镇各乡村小路上,路边尽是村民砍蔗、运蔗的繁忙景象。每年临近春节,忻城家家户户忙着砍甘蔗、熬红糖,纯手工古法熬制的红糖,被当作年货赠予亲朋好友。 当日,在城关镇定良村一家制糖作坊,经营多年制糖生意的覃露丹正带着一群工人,在车间制作忻城特色美食——手工古法红糖。 传统手艺的古法红糖要经历多道工序。记者在现场看到,数吨重的甘蔗运回作坊后,需经过榨汁、沉淀、过滤蔗汁、上锅熬煮、撇沫、赶水过滤、打砂、上模成糖等工序,共历时5个多小时,烘干一天后方可食用。 “每年进入甘蔗丰收季节,我们的制糖生意就没停过。”覃露丹经营糖坊已有6年多,2015年开始制作手工红糖,近年销量直线上升。她告诉记者,忻城手工古法红糖是几代人传承下来的手艺,经过百年延续,已成为该县的代表性特产。 “过去全县仅有几家糖坊,只有赶圩时才摆卖,供不应求。”2016年,覃露丹凭借多年做生意的敏觉,挖到红糖市场这一“缺口”。说干就干,她随即建起城关镇定良村、思耕村两家糖坊,向村里的困难户收购甘蔗400多吨,并雇佣当地村民或困难户务工。当年,红糖产量达到17万斤。 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忻城人,覃露丹的梦想是打造家乡特色美食品牌。如今,她经营的糖坊涵盖生产、制糖和销售等环节,逐渐形成红糖全产业链,带动不少群众发展“甜蜜”事业。 据了解,糖坊的工人大部分来自附近村屯,去年11月至今,平均每天红糖销量在750公斤以上,除了销往区内各地市,还销往其他省市。“我主要负责‘赶水’这道工序,很考究技巧,因为这关乎红糖的口感。”56岁的制糖师傅潘文卫告诉记者,他来自定良村,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赶水”老师傅,每年他都盼着甘蔗丰收季的到来,依托这份临时工作,他每天能拿到150~200元的家用补贴。 “再过几天就是春节了,所以赶紧过来买些红糖送给亲戚朋友,希望大家新的一年甜甜蜜蜜。”正在选购年货的韦先生说,红糖不仅是忻城人舌尖上的记忆,更是过年必不可少的食品,它承载着儿时美好的回忆,也寄托了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