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种植了15亩甘蔗,涨势喜人,预计到年底,亩产量能达到7吨。”9月21日,兴宾区凤凰镇大许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甘蔗种植户霍佳丽在“央视频”App“丰稔江河”频道《丰稔江河·如果河流会歌唱》节目中,分享自己与甘蔗的“甜蜜故事”,以及来宾市如何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农业产业化和机械化发展,实现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双赢局面。 2011年,霍佳丽开始在大许村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尽管初期遭遇村民的不理解和不配合,但她坚持不懈,直至改变蔗农的传统种植方式; 2015年,附近的黄安村成立甘蔗生产专业合作社,同年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小块并大块”行动,将2741块零散地块整合成72大块,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更好条件; 2023年,桂中治旱工程正式引进大许村,修建农田水利设施2000多米,增加水田灌溉范围,耕地得到保护,粮食安全有了保障,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历史。 霍佳丽的“甜蜜故事”,也是我市农业现代化转型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我市聚焦耕地保护这一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积极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2021年以来,全市耕地总量净增加8.04万亩,连续3年实现净增加,有效遏制耕地持续减少的态势。这些新增耕地,不仅为水稻、甘蔗等作物的种植提供广阔空间,也为我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提质改造增加水田面积 促进水稻种植机械化 兴宾区三五镇广荣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全程采用机械化育秧、管理、收割、烘干,实现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面积3.06万亩,辐射带动水稻种植面积7万亩,就业人数50人。 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我市以政府为主导、自然资源部门牵头、国有企业实施,将土地小块并大块整合平整,累计实施验收耕地提质改造9万余亩,新增水田7万余亩,其中超过1000亩集中连片项目有29个,面积5.56万亩。 项目实施后,引进种植大户和农业企业进行流转,扶持农机合作社等企业建设机械化示范基地,实施适度规模化经营,推进水稻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生产,逐步解决水稻育插秧问题。目前,全市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6.69%;建成和在建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6个,带动示范初步取得一定成效。 如今,一片片方整的稻田,成为了我市农业现代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集中连片整治恢复耕地 实现甘蔗种植机械化 象州县早谋划、早部署,今年以来恢复耕地4.2万亩;武宣县采取“六统一六边”工作模式,以“整片、整村”思路推进耕地恢复,形成千亩集中连片耕地6块;兴宾区迁江镇采取“六一三清法”,退桉还耕近3万亩…… 2021年以来,我市结合流出耕地的整改整治,对二调流出的优质可恢复类耕地一并纳入集中连片恢复。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累计整改和恢复耕地50多万亩,其中今年整改恢复17万余亩。所恢复的耕地优先用于种植甘蔗,推行甘蔗耕、种、管、收等环节全程机械化生产。 同时,我市通过实施糖料蔗高效机收示范基地建设,推行甘蔗联合机收和分步式机收,推广甘蔗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技术,逐步解决甘蔗联合机种机收瓶颈问题。2023年末,全市甘蔗耕种收综合机械率达72.18%。 补充耕地项目保占补平衡 提升要素保障能力 补充耕地项目对于保障占补平衡和提升要素保障能力至关重要,土地综合整治则是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的主要途径,也是解决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并实现占补平衡的关键措施。 近年来,我市深入挖掘本地资源潜力,积极推进土地开垦、“旱改水”等土地综合整治项目。2021年以来,成功开垦耕地6万亩,通过提质改造新增水田8万余亩,粮食产能提升至6035万公斤。这些补充耕地指标,不仅有效偿还历史欠债,包括耕地数量1.63万亩、水田规模4378亩、粮食产能1193.2万公斤,更是强有力保障了各类建设项目对耕地的占补平衡需求。 此外,我市先后为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提供1万余亩水田指标,确保全区26条(段)高速公路及铁路项目的占补平衡需求,共计约2.1万亩。这些举措也为全区交通、水利等重大项目基础设施顺利建成,提供了坚实的自然资源要素保障。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桂中大地上,创新举措与辛勤耕耘共同绘就了农业现代化和耕地保护的双赢画卷。未来,我市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农业产业化和机械化向纵深发展,确保粮食安全,守护好每一寸耕地,让来宾农业现代化之路越走越宽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