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垌乡位于金秀瑶族自治县西南部,全乡面积213.35平方公里,聚居着瑶、壮、汉等民族群众,其中以瑶族居多,有盘瑶、山子瑶、茶山瑶、花蓝瑶四个瑶族支系。以瑶族为主体的长垌各族人民,具有坚强勇敢的品质和强烈的反压迫斗争精神,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多次爆发反抗反动统治者的斗争,在金秀大瑶山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解放初期,广西各地的国民党反动派残余武装纠集地方恶霸、惯匪聚集于金秀,让刚刚获得解放的大瑶山各族人民苦不堪言。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集中了13个营的兵力,挺进大瑶山腹地,对盘踞在山内的土匪进行三个多月的“瑶山会剿”。从此,五星红旗在大瑶山上高高飘扬,长垌乡的瑶族同胞过上了幸福生活。一直以来,淳朴的瑶族人民与当地的党政机关都保持着良好的鱼水之情。 1952年,大瑶山自治区公安局(金秀瑶族自治县公安局前身)成立。当时长垌乡还没有派出所,公安特派员便成为警民沟通的桥梁,他们跋山涉水,用脚步丈量大瑶山的每一寸土地,用汗水浇灌每一朵盛开的民族团结之花。久而久之,公安民警就成了百姓心中的“家里人”。 1982年9月29日,长垌派出所正式成立,长垌警民鱼水情迎来新篇章。有这样一口井默默地静卧在长垌派出所内,这是20世纪80年代初当地瑶族同胞为派出所挖的水井,井水澄澈纯净,瑶山民警称它为“思源井”。四十多年来,它成为警爱民民拥警、警民鱼水情的象征。 长垌派出所成立的20世纪80年代初,长垌乡还没有自来水,民警们要到河里挑水喝。派出所到河边的路是条泥泞的小路,民警办案晚归去打水极为不便,要是遇上大雨河水浑浊,根本无法饮用。纯朴的瑶族同胞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10多位村民自带锄头、铲子等工具,用了10天时间,在派出所院子里挖了一口6米多深的水井。从此,民警足不出户就能喝上干净、清凉的井水,民警亲切地称这口井为“思源井”。 吃水不忘挖井人。四十多年来,长垌派出所形成一种制度:凡是新到派出所工作的民警、辅警,入所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思源井”边听老民警讲述这口井的故事,接受感恩教育、培养为民理念。长期以来,全所民辅警一直把群众当作亲人,尽心竭力为群众服务。 众所周知,身份证照需要免冠,但金秀瑶族群众的身份证却是例外,他们可以戴帽拍身份证照。瑶族群众为什么可以例外?2007年,时任长垌派出所所长的刘永恒经常走村串户,与瑶胞“打老同”,有一次进村,有位瑶胞跟他反映,因为盘瑶风俗的原因,大多数年长的妇女都剃光头戴着帽子,她们不愿意脱帽照相,因此无法办理身份证,生活受到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刘永恒积极向县公安局户政科汇报,将瑶胞的实际情况与困扰上报至自治区公安厅。自治区公安厅了解情况后,按照相关程序和法律规定,批复金秀公安局允许瑶族妇女戴帽拍摄身份证相片。得到批复后的第二天天还没亮,刘永恒就带领所里的民警拿着电筒、扛着照相设备深入各村寨,给瑶族妇女拍摄不用脱帽的身份证照。从清晨忙到天黑,他们为800多位瑶族同胞拍好身份证照。也就是那段时间,刘永恒与瑶胞结下深情厚谊,他们尊称刘永恒为“刘老同”,每逢当地瑶族的喜庆节日,刘永恒的电话就成了“热线电话”。时至今日,长垌乡的瑶胞们依然念着他的好、他的情。 薪火相传,服务靠前。近年来,长垌派出所民辅警坚持把为民服务放在工作首位,不断延伸服务触角。针对山区交通不便造成群众办理相关业务难的问题,推出“五个一点”(即办证窗口民警上班早一点、下班迟一点、上门多一点、效率快一点、态度好一点)服务措施,主动采取电话预约、送证下乡、上门服务等方式,不断优化便民举措。同时,在窗口单位创新开展“6+4”群众工作法(即一杯热茶、一张身份证、一幅照片、一次回访、一个老同、一件实事,诚心走访、耐心接访、用心下访、真心回访),用心、用情服务群众,解决实际问题136件。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还专程把身份证送到家里来!”今年3月1日下午,长垌乡龙华村的侯奶奶从派出所民警手中接过自己崭新的二代身份证,对上门送证的民警感激不已。“创人民满意公安”活动开展以来,该所民辅警主动上门办理身份证275张,为辖区群众免费拍摄、制作单人、全家福照片及生活照363张。 近年来,长垌派出所大力推广“互联网+”社区警务模式,建立了7个“警民直通车”微信群,邀请各村村干部、治安积极分子和群众代表入群,通过微宣传、微服务、微调解、微调度、微破案的“五微”工作法,以及视频连线等方式打造“面对面”“键对键”警务模式,实时了解辖区重要警务信息和治安动态,实现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