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种功名利禄、不种金银富贵,只愿栽下满园桃李;他们不辞辛苦、潜心育人,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他们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做好教育事业的探索者……他们就是躬耕三尺讲台的教育工作者。今天是第40个教师节,让我们走进这些耕耘在不同教育领域的老师,了解他们身上的动人故事。
“教坛伉俪”樊康、陆彩丽:“组团”支教照亮学子未来路 樊康在指导学生。(受访者供图) 樊康和陆彩丽是柳州地区民族高级中学的骨干教师,夫妻俩携家带口奔赴忻城县,踏上了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之路。他们用爱与奉献,书写了教育传奇,照亮了忻城县高级中学学子们的前行道路。 樊康是山西洪洞县人,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2015年,他来到柳州地区民族高级中学任教,由于在历史教学和班主任岗位表现出色,多次获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教师称号。 2022年,中组部牵头的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报名启动,樊康渴望参加,却因妻子陆彩丽身怀六甲未能成行。2024年2月,第二批“组团式”帮扶通知一出来,樊康就毫不犹豫地抢先报名。 对于选择支教,樊康十分坚定,“爱人很支持我,我们两人都是党员,想法蛮一致的。”从农村走出来的他深知农村教育落后、留守儿童更需要关爱。同事兼妻子的陆彩丽不等丈夫劝说,也主动报名参加支教。“爸爸去哪里,我就去哪里。”孩子们的话语更加坚定了夫妻俩的决心。 初到忻城,一名学生就偷偷放了一张纸条在樊康的办公桌。经了解,这名学生父母离异,父亲又意外去世,家庭陷入困境。樊康第一时间找到该名学生谈心,了解情况后及时向学校汇报和帮助其申请助学金,并积极联系该名学生的妈妈,协助申请低保家庭,以解决学生生活问题。 在忻城支教的时间里,樊康过得忙碌又充实。他身兼学校政教处副主任和班主任职务,面对学生行为习惯有待改善、管理复杂等情况,他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家访、小组合作、“大记忆、大背诵”、灵活测试等方式,帮助学生打牢基础、提高学习成绩。为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还广泛搜集相关书籍、视频等资源辅以教学,不少学生因此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家长、同事也十分赞同他的做法。 多年来,樊康始终用爱心温暖每一位学生,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如一些学生因小病痛随意请假,他多次上门、耐心劝说,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坚持学习,学生因此对樊康更加信赖,都亲切地叫他“康哥”。 樊康和陆彩丽这对“教坛伉俪”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教育真谛,一家五口“组团”支教不仅是无私奉献,更是大爱的传递。他们的故事彰显了教育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也激励着更多人投身教育事业。(吴清文)
“全国模范教师”冯文佳:大山深处留守学生的“奶爸”老师 冯文佳(左一)和年轻老师一起交流探讨辅导学生的经验。(黄彩萍 摄) 在金秀瑶族自治县罗香乡中心校腊河小学,有这样一位教师,扎根乡村41载,倾情倾力护航山村孩子健康成长,如明灯般照亮大山学子的前行道路,诠释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奉献。他就是2024年“全国模范教师”冯文佳,被留守学生亲切地称呼为“奶爸”老师。 亦师亦父,诠释深沉师爱 9月,新学期伊始,腊河小学又迎来一批寄宿学生,其中大多是留守儿童。由于很多学生年纪小,不会照顾自己,冯文佳不得不担心起孩子们的日常起居。开学几天了,冯文佳总是忙个不停,不仅督促学生们洗漱、帮洗衣服,深夜还会起来查看孩子们有没有关好门睡觉、有没有盖好被子,担心他们是否适应新的环境、会不会生病。 腊河小学是一所寄宿制山村学校,冯文佳在这里教书育人已有41年,早就把学校当成家,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为了方便照顾寄宿学生,冯文佳选择在最靠近学生宿舍的教师宿舍住下,主动承担起家长的角色。 “老师,有同学被玻璃划破脚。”“老师,有个同学肚子疼。”9月6日,陆续有学生找到冯文佳报告突发情况,他总是第一时间把学生送到卫生室处理,再了解情况。这样的举动,不仅是对一名学生的关爱,更是对所有留守学生的承诺。 “教育事业就是我生命的根,学生健康成长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小学生好动,且父母不在身边,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关心。”冯文佳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作为寄宿制山村小学教师,他常常扮演亦师亦父的角色,俨然成为了学生们心目中的“奶爸”。 笔耕不辍,贡献教育智慧 冯文佳心细且充满大爱,他不仅悉心照顾留守学生的起居,充当着“奶爸”的角色,还善于观察、研究和总结。 基于对山村学校特殊性的了解,冯文佳总结出山村学校的教学管理经验,先后在《中国校外教育》《教育界》《课程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内容涵盖农村教育管理、留守儿童成长等方面。如《例谈农村寄宿制小学寄宿生如何精细化》《边远山区留守儿童身心动态成长存在问题与对策》《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重要性》和《怎样激发农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等,充分展现了他在教育研究方面的深厚造诣。 冯文佳对教育事业一往情深、默默奉献,得到了全校师生的好评和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先后获得自治区、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优秀教师以及“感动金秀人物”“最美金秀人物”等荣誉称号,并荣获第七届“TCL希望工程计划”奉献奖。2024年,冯文佳获评“全国模范教师”。 面对荣誉,冯文佳时刻告诫自己要保持初心,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继续为教育事业贡献应有力量。他常说,自己只是边远山村小学校园里一支燃烧不息的蜡烛,要用尽光和热,为一批又一批大山学子照亮未来的路。(吴清文)
特教老师罗玉朵:用爱浇灌“迟开的花朵” 罗玉朵在教学中。 “见到老师要问好!”9月9日,在兴宾区特殊教育学校一年级聋哑班里,班主任罗玉朵耐心教孩子们用手语表达“老师好”“教师节快乐”的问候。 从桂林民族师范学校特殊教育专业毕业后,罗玉朵便踏上了特殊教育的讲台,这一站,便是24年。“我当时选择专业时还是很懵懂,并不了解特殊教育专业是干什么的。”谈及初衷,她坦言,实习时踏入特殊教育学校,看到盲生、聋生和智障学生,想到他们生活在无声的、黑暗的、蒙昧的世界里,直觉揪心的疼。从事特殊教育以来,罗玉朵最大的心愿就是孩子们长大以后能够有质量、有尊严地生活。 为了达到更好的生活化教育效果,她将教学重心放在教会孩子们如何适应日常生活上。“普通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就是教学识字,但对于这些特殊的孩子,我们要一遍遍地通过发音和比划,教孩子们认识春夏秋冬和区分男女厕所等。”罗玉朵说,从吃饭、穿衣到系鞋带,每一个日常生活中看似简单不过的事情,都需要老师进行反复讲解、示范,直到孩子们能够独立完成为止。 这些特殊的孩子大都来自乡镇,小小年纪就要住校。刚入校的一年级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安,罗玉朵便牵着他们的小手,一步步引导他们适应新环境。“他们的每一次成功都要经历无数次尝试,需要老师用更多的耐心、爱心、信心来陪伴鼓励。”罗玉朵深有感触地说,尽管特教学校的孩子们因残障遭遇了困难和不幸,但他们也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我们深深爱着孩子们,用心浇灌花开,相信他们定能成就精彩未来!” 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罗玉朵还时刻关注着孩子们的成长安全。当她发现孩子们在青春期面临的一些困惑和危险时,便主动参加“女童保护”公益课堂项目,并考取讲师资格证。之后,她精心备课,结合特殊孩子的实际情况,在学校成功组织开展了多场生动有趣的防性侵教育课,有效提高了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多年的辛勤耕耘,让罗玉朵收获了无数的荣誉和认可,先后被评为兴宾区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荣获广西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来宾选拔赛一等奖、来宾市兴宾区教育系统师德小故事比赛三等奖……这些荣誉并没有让罗玉朵停下脚步,她表示,将在特殊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静待更多“迟开的花朵”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绚烂人生。(韦海臣)
体育教师李玉燕:寓乐于教让民族体育薪火相传 李玉燕指导学生跳竹竿舞。 民族传统体育是否可以入驻小学课堂?多年来,来宾市民族小学体育教师李玉燕秉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理念,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成功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小学课堂,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更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案例。 “寓乐于教,要让学生爱上体育课。”李玉燕认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修身养性为主,让学生们在欢快愉悦的课堂中锻炼身体,正是传统体育无可替代的优势。 今年9月新学期,李玉燕特地将“开学第一课”设置成一场互动体验活动,亲自示范并讲解每个项目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及基本技巧,鼓励学生们亲身体验,感受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学生们沉浸在竹竿舞富有节奏感的旋律中,随着竹竿的开合跳跃、穿梭,每一次跳跃都伴随着欢声笑语,让课堂充满活力与欢乐。 自2013年到市民族小学任教以来,李玉燕便致力于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日常教学之中。她深知,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不仅是体育技能的展示,更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民族的智慧。在她的课堂上,竹竿舞的轻盈、毽球的灵动、抛绣球的精准、踩高跷的勇敢、滚铁环的童趣都被一一展现,让学生们在运动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面对新时代的教育需求,李玉燕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巧妙地将多媒体教学融入体育教学,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动作要领,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她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其中,她执教的“脚内侧踢毽球课程”在广西优秀体育课教学评比中获得二等奖。 此外,李玉燕还亲自主持编写了《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二》两本校本教材,不仅丰富了学校的课程资源,更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希望通过这些教材,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喜爱并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她说。 在李玉燕的精心策划和组织下,“三月三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等活动已成为该校的靓丽名片,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更激发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每当看到孩子们在舞台上自信地展示民族舞蹈,在操场上欢快地踢毽球、跳竹竿舞,我就感到无比欣慰。”谈及民族体育教育,李玉燕眼中闪烁着幸福的光芒。 对于未来,李玉燕更是满怀信心,表示将继续深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领域,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民族传统体育在更多孩子心中生根发芽。(邓齐河 何雨君 罗倩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