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网-来宾日报讯 (记者 韦 鑫 刘 维 文/图) 秋风送爽,稻香满溢。桂中治旱工程灌区迎来了晚稻丰收的盛景,金黄色的稻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呈现出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10月12日,记者走进合山市岭南镇石村,成熟的稻田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空气中弥漫着稻谷的香气。村民们身着朴素的衣裳、头戴草帽,手持镰刀在田间忙碌,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在稻田的一角,村民熟练地驾驶收割机,随着机器轰鸣,一排排稻穗被卷入“腹中”,随后“吐出”饱满的谷粒。 “桂中治旱工程让我们有了稳定的水源,稻田再也不用担心缺水了,产量也提高不少。”村民罗克虎和家人一边忙着把稻谷装进袋子,一边与其他村民唠家常,畅谈未来的美好生活。他告诉记者,以前种地得看老天的“脸色”,尤其是遇上极端天气,经常要到10月底才能收割晚稻,产量极不稳定。今年,依托桂中治旱工程通水契机,早晚稻如期收获,产量还比以前提高许多。 “石村有2200亩水稻进入丰收期,接下来一个星期内会陆续完成收割。”石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盘宏斌介绍,桂中治旱工程通水后,群众收割水稻比往年提前了至少半个月,接下来将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花,丰富文旅产业。 在稻田的边上,村民正忙着将收割的稻谷装车运往晒场,有的挥舞着铁铲将稻谷堆成小山丘状,有的用袋子将稻谷打包。尽管汗水湿透了衣背,但他们的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 据了解,桂中治旱工程采取“基地+泵站+渠道”直通管理模式,全线594公里渠道共划分为8个灌片,以12个泵站为中心,监控调度、统一运转,灌区管理逐步规范。截至今年9月,工程累计供水高达6.5亿立方米,覆盖耕地89万亩,有效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如今,桂中治旱工程灌区已建成“都满晚稻”“大湾富硒稻”等6个地方特色粮食生产基地、4个万亩粮食生产示范区和2个区域水稻产业中心,推动粮食亩产增加100~150公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积极作用。 
金黄色的稻田宛若一片金色海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