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及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实施“八大工程”,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落实农民增收举措,将党中央、自治区党委部署要求项目化、清单化、具体化,聚焦强实干、重实效、抓落实,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在桂中大地上勾勒出一幅产业兴、生态美、农民富的壮丽图景。
一组组耀眼的数据记录了上半年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坚实足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5.7%、一产增加值同比增长5.4%,排全区第二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18元,名义增长7.8%,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增速排全区第五位…… 农业经济稳健行 粮食蔗海“双丰收” 10月12日,在合山市岭南镇石村,村民正在收割成熟的晚稻,金黄色的稻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呈现出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我市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从稳面积、提单产两手发力,粮食生产实现新突破。全区农村工作会议上,我市作交流发言,兴宾区、武宣县、象州县、忻城县4个县(区)获得粮食生产激励资金。 前三季度,全市粮食产量34.22万吨,同比增长0.87%,高于全区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早稻播种面积、产量、单产增幅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实现连续6年面积、单产、产量“三增长”,早稻生产获自治区农业农村厅通报表扬;市、县储备粮每月库存均达储备规模70%以上,应急成品粮库存常量均达储备规模90%以上。 甘蔗林如海,甜蜜事业兴。走进来宾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黄安优质“双高”糖料蔗基地,翠绿的甘蔗叶随风摆动,空气中弥漫着“甜蜜”的气息,万亩甘蔗长势喜人。 我市坚决扛起国家食糖保供安全责任,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提质、降本、增效,全面推动糖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完成糖料蔗种植面积182.12万亩,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的104.58%;达成2023/2024年榨季四个“只增不减”目标,2023/2024年进厂糖料蔗902.33万吨,同比增长66.27%,增幅359.03万吨、占全区的36%;食糖产量110.11万吨,占全国的11%、全区的17.8%。制糖工业产值71.95亿元,增幅31.49亿元;蔗农收入50.53亿元,同比增长79.18%,增幅22.33亿元。 筑牢防贫“防火墙” 拓宽振兴“致富路” 孩子上得了学、患者看得起病、群众饮得上健康水,发展产业有收入、入企工作有薪水、入股合作社有分红、就近务工有报酬,脱贫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更上一层楼…… 这些美好景象来源于我市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着力在“巩固”“拓展”“衔接”上下功夫,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开新局。截至目前,全市累计纳入监测对象1.2万户4万人,已消除风险0.7万户2.6万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速15.43%、不增反降人数比例2.49%,均好于上年同期。 与此同时,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不断增强。截至9月底,全市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务工规模达15.77万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1.42万人,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衔接资金项目推进有力。全市共筹措财政衔接资金11.28亿元,纳入年度实施计划实施项目695个,开工率99.86%,完工率69.78%,排全区第2位;资金支出率为79.5%,排全区第1位。粤桂协作帮扶成效明显。粤桂协作多项重点指标完成情况均超过2023年同期,到位投资额8.25亿元,完成协议数的4.12倍;新增帮助转移农村劳动就业1.97万人,完成协议数的19.7倍;茂名采购、帮助销售来宾农副产品5.04亿元,完成协议数的10倍。巩固衔接考核评估反馈问题整改落实有效。对照认领2023年度国家考核评估反馈广西问题31个,研究制定整改措施98条,已全部完成整改销号。 “八大工程”齐推进 乡村振兴见实效 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入实施“八大工程”,推动乡村振兴各项重点工作落细落实。在扎实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五大振兴”基础上,持续推动集镇优化、村庄美化和基础工作工程,不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和乡村治理水平。 全力构建千亿元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持续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施生猪“双百工程”、“强蔬优果工程”等九大农业产业振兴工程,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现代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14.55万吨,同比增长5.0%;水果、蔬菜累计增长5.2%、5.1%。同时,统筹推进投资500万元以上设施农业项目87个,总投资120.25亿元, 竣工投产项目22个。全市5个现代农业示范区通过自治区核验、3个休闲农业示范点获批广西示范点建设;兴宾区凤凰镇获评国家产业强镇;新增来宾百花蜂蜜、忻城牛肉、金秀绿茶等3个农产品获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至此,全市共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产品13个,排全区第一位。 强化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效能持续提升。配强乡村干部力量,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和平安乡村水平,规范清理抽借调人员,共清退乡镇(街道)借调人员227名。实施村级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共储备村级后备干部3500多名。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强基创星”分类提升行动计划,评选第二批星级村党组织60个,全市星级村党组织占比46.95%。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在全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推进会上,我市作典型发言;兴宾区小平阳镇、武宣县桐岭镇、金秀瑶族自治县金秀镇获评第二批农村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示范镇。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进集镇环境持续优化。加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集镇整体形象,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升乡村教育办学水平,续建2023年度义务教育项目157个,新建2024年义务教育项目88个。深入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县级医院人员下沉乡镇卫生院58人、帮助开展新技术(新项目)46项;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51.51%;70个乡镇(街道)全部实现能提供34项及以上医保服务,813个村(社区)全部实现能提供26项及以上医保服务。实施乡村道路“三项工程”项目75个,开工率100%,完工15个;实施危桥改造7座,开工率100%,完工2座;累计治理农村道路安全隐患路段199公里。实施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项目238处,已完工208处、覆盖服务人口63.16万人,落实工程管护人员2600余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村庄环境持续美化。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增强乡村规划引领效能、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生活污水治理、村庄绿化美化,探索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开展村庄规划编制88个,已完成编制50个;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82%,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完成49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完成率89.1%;建成171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均正常运行;完成10个自治区级村屯绿化美化景观提升示范村建设;实施农村危房改造项目495户,开工率达99.60%,竣工率92.73%;投入衔接资金1.33亿元用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实施项目110个,项目开工率100%,完工率74.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