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忻城县红渡镇多措并举补强蚕桑产业链短板,不断提升蚕农种养技术水平,推动传统桑蚕产业“破茧蝶变”,为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2023年,全镇桑蚕产业总产值突破5亿元,获评“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强镇”;全镇12个村集体经济均超6万元,其中10万至30万元4个、30万至50万元4个、50万元以上1个。今年上半年,红渡镇通过“联营村企”机制带动12个行政村(社区)村集体经济增收超70万元。 据悉,红渡镇共有桑园3.6万亩,占全镇总耕地的66%,桑蚕收入占全镇农业收入75%以上。桑蚕作为核心支柱产业,虽在规模上有优势,但蚕茧质量、单价始终低于发达地区,产业效益不高。 近年来,红渡镇主动谋划“种养分离”桑蚕产业发展模式,以红渡红创兴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为轴心,发动村集体、群众主动流转闲置土地,推动桑叶交易,盘活固定资产,让有桑园有场地有劳动力的农户自行种桑养蚕增加收入;有桑园没场地或没有劳动力养蚕的农户,可通过签订桑叶采收协议,靠卖桑叶赚钱;有人力缺场地或缺桑叶的大户、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则通过购买桑叶、租(利)用村集体闲置场地养蚕实现增收。逐渐形成“种养分离、各取所需”“土地变资产,桑农变工人”的乡村振兴利益联合机制,实现村集体、农户、企业三方互惠共赢。 2022年,红渡镇整合村集体经济资金等600万元,建成现代化桑园示范基地600亩。基地全面更换优质桑种,实施“宽窄行”种植新模式,引进最新智慧水肥一体化现代农业灌溉系统、智慧喷药系统、绿色防控体系等现代农业技术,实现土壤肥力、桑树品种、栽植技术、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五个改良”,让桑树产量与品质提高30%~40%以上,带动农户每亩桑树年均增收3000元,并给流转土地的农户每亩带来年租金1000元。今年上半年,基地累计销售桑叶50多万斤,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0万余元,带动周边150余名脱贫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持续增收。 红渡镇还争取粤桂协作帮扶、中央定点帮扶等各类帮扶资金480万元,修建、扩建六纳村标准化桑蚕培育示范基地,引入企业与河池学院校企共研的智慧养蚕系统及系列自动化设备,以“村委监管、企业生产、高校赋能”的模式,推广“精蚕销售”的四龄蚕养殖技术,让农户从源头上缩短养蚕周期,每年可多养3—4批蚕,养蚕成功率从60%提高到95%以上,脱贫户(监测对象)每户年增收约1万元,村集体经济由2017年的4.2万元增至2023年的43万元。 产业发展,项目为王。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项目总投资50亿元、全国最大单体茧丝绸产业园、粤桂协作重点项目——忻城茧丝绸产业园落地红渡,实现了忻城真丝绸炼染印精加工产业零的突破。该项目的成功试产,不仅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还进一步带动桑蚕产业链发展。今年1—9月,红渡镇桑蚕产业总产值约5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