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业农为先,农兴百业兴。近年来,素有“桂中粮仓”之称的象州县锚定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县的目标,立足资源优势和“农业优先型”发展定位,扎实推进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品牌提升、农村改革、项目建设、科技融入等重点任务, 走出了一条特色化、规模化、科技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显特色 秋风吹稻千重浪,稻穗金黄满田香。10月18日,笔者行走在马坪镇新庆村的象州县壮欢富硒水稻产业核心示范区基地里,只见田野里成熟的晚稻随风摇曳,与村里的白墙黛瓦交织成一幅美丽斑斓的画卷。这是象州县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发展优质富硒水稻种植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象州县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并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指标考核评分细则,粮食生产实现“三连丰”,播种面积、总产量、单产连续三年增长,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县”。 此外,该县全面推进“7个万亩”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经济作物实现较快发展,全县蔗糖生产呈现“四增加”态势,2023/2024榨季进厂原料蔗达89万吨,产糖10.45万吨,工业总产值实现6.51亿元,糖料蔗种植面积达21.97万亩,比2023年的16.51万亩净增5.46万亩。“菜篮子”供应量足质优,有设施蔬菜3600亩、陆基圆形池235个、规模畜禽养殖场72家,形成了以粮食(大米)、蔬菜、生猪、糖料蔗为主导产业,以桑蚕、水果、水产等为辅的产业发展格局。 品牌提升:引领农业“走出去” 农业强不强,关键看品牌。近年来,象州县坚持把品牌建设作为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坚持标准化生产、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注重环境、经济双重效益。目前建有马坪镇新庆村、水晶乡新村5000亩富硒示范基地,马坪550亩甘蔗良繁二级基地。 此外,该县注重走“人无我有”的品牌发展之路,聚焦粮食、水果、蔬菜等产业发展,充分挖掘和转化优质特色农业资源,突出品牌建设的深厚内涵,选择品牌基础好、产业实力强的产品进行整合,联合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拥有象州大米、古琶茶、粉葛等一批名优产品,“象州红米”“象州沙糖桔”“象州古琶茶”等农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象州沙糖桔、象州大米、运江粉葛”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象州大米入选“桂字号”农业品牌目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国农业品牌的版图上。 项目为王:夯实发展“硬支撑” 近年来,象州县按照“政策为大、项目为王、环境为本、创新为要”要求,用活“项目工作20法”,坚持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盯着项目干,以农业重大项目为依托,持续强化项目招引和建设,争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荣获自治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产品加工、种养殖产业提质增效等重点领域,精准谋划申报项目,建设7个万亩基地,推广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栽培、统一订单的“五统一”模式。因地制宜发展“N”个千亩、百亩的水稻、甘蔗、蔬菜、茶叶、桑蚕、粉葛等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种植基地。 同时,该县还推行“大园区带小园区”模式,加快形成万亩园带千亩园,千亩园带百亩园、百亩园带家庭园的发展格局,不断增强农业发展“硬支撑”。今年以来,续建及新建项目共11个,其中新建项目7个、续建项目4个,共涉及资金5亿元,目前已开工10个。 科技融入:赋能农业绿色发展 象州属农业大县,2023年总人口为36.33万人,耕地面积7.03万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05万公顷。近年来,该县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将科技融入农业生产活动要素中。践行“藏粮于地”的关键在于“藏粮于技”,实施水稻增密增穗面积3000多亩,早稻建立增密增穗示范片5个,水稻“一喷多促”项目喷施作业面积3.42万亩,建成集中育秧示范点6个。 同时,该县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多措并举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成一批高效智慧农田、智慧渔场,推行陆基养鱼和养殖尾水再利用还田种植双季稻、蔬菜的“双季稻+鱼+蔬菜”绿色高效农业新模式,形成了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蹚出一条农业绿色发展之路。 据统计,目前建成39栋数字化大棚,茄子亩产量达15吨,是传统大棚种植产量的4到5倍。推广牛品种改良产杂交良种牛犊2800多头,杂交良种牛犊初生体重比本地牛可提高35%~40%,为养殖户增收560多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