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里,我酷爱挥毫泼墨。因此,前往市场寻觅笔、墨、纸、砚,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周末,我再次踏上这条既熟悉又恬淡优雅的文化之旅。穿梭于馨香的文化园内,琳琅满目的书籍和文房四宝相得益彰,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这时,我的目光落在摆放于柜角的一方砚台,通体深灰色,其貌不扬、陈旧斑斑,在众多砚台中显得逊色。然而,正是这种朴实无华的美,让我对它饶有兴趣。 这柜台的店主是一位老者,看上去约莫60岁,他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当我走近柜台,他适时地抬起头,用温和的目光迎接着我,开口问道:“小伙子,请问想买点什么?”我的目光早已被柜角的那方砚台吸引,用手指着那个方向说:“我想看看那方砚台可以吗?”他边点头示意边稳健地走过来,小心翼翼地打开柜门,双手如同捧珍宝一般将砚台捧了出来,放到桌面上。我凑上前仔细端详,这方砚台是椭圆形的,大小如成年人的手掌,砚池内已找不出墨汁的踪迹,但研墨后留下的痕迹与凹陷却显得异常分明,仿佛诉说着过往的故事。那些雕刻在墨池边沿的花纹,历经岁月的冲刷与磨练,早已变得模糊不清。我用手慢慢地翻起底部,指尖轻抚,感受其平整、坚硬、细腻的质地,宛如触摸到了一块温润美玉,似乎还散发着迷人的光泽。 据店主介绍,这方砚台是他一个好朋友拿到这里寄卖的,是祖上留下的宝贝,因近期朋友急需用钱,所以变卖。我听着,好奇地问道:“卖多少钱呢?”他说:“3500元。”听闻,我心里咯噔一下,仿佛在被一块石头紧紧地压着,愣了片刻后,脱口而出:“那么贵!还能少吗?”店主说:“不贵的,这是一方歙砚啊!”我继续念叨:“少点哩,少点哩。”经过一番交谈,店主看出我的诚意和对这方砚台的喜爱,直言要打电话问问朋友。于是,他从裤兜里拿出手机,连打了好几次都没人接听,店主显得有些着急了,嘴里嘟囔着:“这个老耳朵是越来越聋了。”我听到这,又好奇地问:“你朋友年纪多大了?”店主叹了口气,说:“七十多岁了,如今一个人生活,实在是难咯。”“他子女呢?”我追问。店主说:“他只有一个女儿,早已远嫁他乡。”听到这里,我的心酸了起来,不禁涌起一阵恻隐之情,便对店主说:“不用再打电话了,多少就多少吧。” 与这方古砚邂逅后,我将它带回家,放置在书桌上,它立刻成为我书桌上的“新秀”。这方古砚,不仅仅是一件物品、一份温暖、一种情怀,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先辈对后辈的深情寄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