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落有致的革命纪念亭与山水相融、别具一格的彩色墙绘随处可见、整洁平坦的沥青村道通向一座座温馨的农家小院……10月16日,记者走进兴宾区七洞乡社头村,和风扑面,处处生机盎然。
社头村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是我市第一批红色文化村庄。近年来,该村以村规民约为重要抓手,坚持自治、德治、法治有机融合,持续推进移风易俗,用文明新风为乡村振兴插上“精神羽翼”。 “热爱祖国、热爱家乡、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民居墙上,村规民约格外醒目,从爱国敬业、保护环境到尊老爱幼、邻里团结,字里行间都凝聚着社头村全体村民对文明建设和行为规范的共识。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用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村里开展基层治理的‘法宝’之一。”社头村村委会副主任韦后儒说,为让村民参与制定村规民约,村里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入户走访等形式收集意见建议,把村民集中反映、普遍认可的环境卫生如何改善、邻里关系怎么处、公共设施怎么保护、红白喜事怎么办理等提议纳入村规民约。在反复征求村民意见后,村规民约不仅绘上了墙面,也刻进了群众心里。 为营造乡风文明良好氛围,社头村党员干部积极带头宣传村规民约、带头践行移风易俗、带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高村民对村规民约的参与度和支持度,进而推动村规民约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当时村民对在自家外墙上画彩绘不是很理解,于是我马上同意在自家墙上做示范。现在看到村子变得越来越漂亮,我真的很高兴。”该村老党员韦光兵说。 如今,漫步在社头村,绚丽的墙绘和洁净的村道相得益彰,不仅反映了村庄面貌的变化,更折射出社头村推进移风易俗的成果。 “以前大家对卫生没有那么在意,现在路上干净整洁,大家都不好意思随意放养鸡鸭了,我每天还要把家门口打扫得干干净净。”村民韦文作自豪地说,自从村里制定了村规民约,爱护环境的理念愈发深入人心。 “这几年,社头村评上全市红色文化村庄,加快推进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铺设沥青路、改造排污渠道、开展灵泉治理,村子发生了很大变化。村里的好人好事多了,矛盾纠纷少了,邻里关系更加和谐。”韦后儒感慨道,在村规民约的熏陶下,如今的社头村,良好家风、文明乡风镶嵌在村里各个角落,绽放于村民的一颦一笑。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社头村将持续发力,把村规民约作为基层治理的“金钥匙”,不断优化村规民约内容,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让乡风文明落地生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