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汉代古道,从遥迢的中原腹地南行湖广,穿越夷越西部的崇山峻岭、莽材沟壑,最终在越西中部,戛然被汹涌的江水横断。开疆扩土的西汉伏波将军路博德、东汉状波将军马援,就此饮马溜水,如是就有了大藤峡入口处北岸的中留(溜)古城。 历史的沉烟散去,今天的人们走在残存的古道断桥边,依旧能领略到当年金戈铁马的浩荡场面,感受到华夏文化传承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武宜县三里镇灵湖村就坐落在古道旁。 有一副流传下来的对联的上联:“大墓过灵湖清水茫茫三里远”,道出了当地悠深的人文历史,尽可使人到灵湖村去“欲探泉诵唱岸柳,更踏灵桥听鱼歌”。 灵湖村村口雄伟的村门牌楼,建得富丽堂皇,彰显其不同凡响的文化内涵。村道旁的一棵树龄数百年的古樟,伟岸得像一位热情的汉子,慈祥又热烈,还有村子左边那葱笼的松树岭,这便是武宣旧八景之一“灵湖松籁”的发祥之地。 灵湖村全村姓张,村中张氏祠堂尽显清代青砖黛瓦的建筑风格,大门上方“大夫第”“进士第”“将军第”牌匾高悬醒目。祠堂内存有进士张梦骥、举人张任宏等一批文人的文物,祠堂内中堂联写到:“张氏辉煌奋发图强扬先志,祠堂鼎盛崇文尚武树后人”,更表明了张氏族人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心声。 灵湖村的大灵桥,是村中现存的一处名胜古迹,它横跨在村边阳江河上,是连结中原与夷越南北通衢的重要纽带。整座桥由青石板砌筑而成,大多青石板材长1.55米、宽0.72米、厚0.42米,重达二余吨。桥长20多米,是单孔石桥,历经岁月的雨露风霜洗礼,尽显清幽古朴。桥下清水四季长流,群鱼追逐、鸩鸡嬉戏。在有月亮的晚上,桥拱与水下的倒影巧妙地合成一个圆月,天上月、水中月、桥拱月便成了灵湖村读书人“三元及第”的希冀;微风吹动桥边修篁,沙沙作晌,似胜七夕天鹊鸦相邀,要是此时有人双向过桥,此景胜觉牛郎织女欲跨天桥相会动人。 近30亩的灵湖,水深2米多。湖光潋滟、鸥鹜连惊,岸边垂杨婆娑、燕雀穿帘。漫步在环湖小道上,湖风拂面、柳丝抽身,观鱼躍水,听浣衣槌声、村妇笑怼,渴掬涌泉,时有偶遇汉服霓裳,姝丽翩翩、恍若穿越,行在古道村郊,心胸豁然、心胸淡然。 湖边上一个趵突的泉眼,约有150公分直径,高出湖面约30公分,一年四季有白花花的泉水从地下涌出,像一朵盛开的雪莲花。泉水温度恒定在22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村民在泉眼周围搭建了许多约50公分宽的青石板条,便于浣衣之用。近泉眼四周的青石条板呈井字形,起到隔栏作用,供村民担取饮用之水。泉眼隔栏内,村民从来不在内浣衣洗手洗刷物件,自小就遵守这不成文的村规民约。 湖的南端为出水渠道,潺潺流水润泽下游几个村庄的良田。今年的丰收节,我们正赶上看到,村民在赶晒秋稻,一堆堆金色的谷子,还散发着田野的芬芳。劳作中的几位农民汗流浃背,草帽下的笑容难以遮掩。每年的丰收季节,总是农民最快乐的时候。 后来,我邂遇一认识的张家潘阿姨。在她家的门坪上,停着一辆外地牌号的小汽车,她笑容可掬地说:“三女儿带着孩子们回来过丰收节,刚刚到家,两个姐姐还在回家的路上。”她热情地邀请我到家里做客,一同分享丰收节的喜悦。 古道上的灵湖村,有丰富的人文底蕴,有祠堂古桥可凭吊,有风景如画的自然美景,有广阔翻滚金浪的稻田,更有善良朴实勤劳的农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