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暖阳微耀,一片片金色的稻田孕育着收获的希望,法官提着公文包穿梭于田间地头、市井街道,开展下乡送达和入户调解工作。
近年来,忻城县人民法院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强化司法服务社会和谐发展,主动将司法审判工作与民族团结进步相结合,聚焦主责主业、队伍建设、多元解纷、法治宣传四个方面,积极打造具有壮乡特色的民族团结法治品牌。该院先后获得第六批自治区级“妇女儿童维权岗”、全区法院“百优”庭审、第三批“广西示范人民法庭”等荣誉称号;法院专职审委韦永辉获评全国优秀法官、全区优秀法官、自治区“最美公务员”等;文章《广西忻城法院以“土司法治文化”浇灌善治和谐之花》登上《中国审判》杂志,该院发掘忻城土司文化精华用以指导司法实践、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经验得到进一步推广。 狠抓一条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审判主线。近年来,忻城县人民法院聚焦司法审判第一主业,积极探索“审判执行+民族团结进步”深度融合工作方式,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法治基石。依法惩治刑事犯罪,坚决打击危害公共安全和“盗抢骗”“黄赌毒”等违法犯罪行为。妥善化解民商事纠纷,公正高效审结涉商涉企纠纷,为忻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司法保障。持续助推法治政府建设,加强行政案件调解力度,在维护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同时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今年以来,在该院审理的行政案件中,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为100%。 打造一支政治过硬、贴近实际的法院队伍。该院将党的思想理论贯穿法院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激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红色动能”。创建党建廉政文化展厅、党建活动室、红色文化长廊、党建书屋等学习平台,筑牢思想阵地,并以此为载体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读书分享会等活动,引导干警坚定理想信念,自觉高举民族团结旗帜。在“选、育、培”环节上下功夫,积极培养办案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壮汉“双语”法官,并定期开展培训和考核,不断提高法官运用壮语进行导诉、调解、开庭的办案水平。目前,该院共有干警79人,其中“双语”法官20人。 构建一个多元共治、多方共享的解纷格局。该院把日常工作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度融合,以建立多元化解纠纷机制为抓手,打造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符合群众需求、贴近工作实际的诉前解纷平台,推动基层少数民族群众的纠纷得到实质性化解。挖掘传统土司法制下的法治文化精华,用以指导司法实践、赋能基层治理、促进民族团结,工作经验获《法治日报》《中国审判》宣传推广。在大塘法庭设立金银花调解室、石榴籽工作室,积极向各行业“借力”,特邀派出所、司法所、妇联、工会、社区(村委)等职能部门联动开展调解工作,引入公职律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中族佬等多方力量化解矛盾纷争,提升少数民族纠纷化解成效。今年2月26日,忻城县人民法院大塘人民法庭被命名为“广西示范人民法庭”。截至目前,大塘法庭依托石榴籽工作室、金银花调解室,调解成功及司法确认案件共计100余件。 谱写一首形式多样、广受欢迎的法治乐曲。接地气的语言是打开群众心扉的关键,忻城县人民法院以巡回法庭作为“小切口”,提升法治教育“大成效”,通过选取具有典型普法意义的民事或刑事案件,以巡回法庭的形式深入村屯审理案件。在审理过程中,法官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多种语言主持庭审,让晦涩的法律术语变得通俗易懂,以此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法治效果。两年来,该院深入大塘、思练等各村屯开展巡回法庭10余次,受益群众3000余人。同时,常态化开展“送法进校园”法治教育活动,选派综合素质高、法律素养强的干警定期到学校开展法治讲座,并在“公众开放日”组织中小学生到法院参观学习,帮助青少年树立法治理念,从源头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组织领导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社会各界人士到法院旁听各类案件庭审,“零距离”接受法治教育。今年以来,该院开展各类法治教育活动共计10次,发放宣传资料800余份,受益师生及干部职工约1000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