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武宣“仙城”游览,无人不被雄伟壮观的大藤峡所震撼。
在这些突兀奇异的景色中,有一山一水独到奇妙。 大藤山 民谣道:“旧有大藤越江,故名大藤山。”这山指的是从金秀大瑶山蜿蜒几十公里,呈“一字型”直奔武宣而来的山脉。极目远眺,从北而来的群山如骏马般争先恐后向西南疾驰,气势万千。有金鸡独立报黎明的,有高低相列簇拥向前的,有辗转起伏峰回路转的——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遮天蔽日。 大藤山常年被薄如羽纱的云雾笼罩,飘飘渺渺、青白俨然。轻柔相拥时,一丝丝凉意缠绵贴身入骨。春夏时节,微风挟裹着江上漂浮的细小水雾沿山脉攀附而上。每当此时,瓢泼大雨令滋生在沃土的万物生灵昂首挺胸、舒筋展骨,“吱吱”拔节,毫不吝啬的黔江水和沿岸亚热带雨林,给方圆几百公里送来得天独厚的硕果。瑶族、壮族、汉族等各族儿女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双手打造秀丽江山。 脚踩山巅,可以将众山聚散往来尽收眼底。复杂奇特险峻的地势,为明代大藤峡瑶民高举义旗纵横广西、广东两地提供了天然舞台。山沟河川、田埂小路、悬崖峭壁四处留下悲壮的搏杀足迹。红石滩阻击战岩石上,至今还显露着各族勇士以弱胜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斑斑血痕。 那一年,武宣几千人浩浩荡荡荷锄上山。烧荒山、种笋竹、施土肥、杀病虫,笋尖从山槽厚黑流油的深处破土而出,和“嗖嗖”上窜的高杆玉米,给人们带来高矮兼收的快感。机灵的人用高压微创技术把基酒注入生长的毛竹内,清纯可口的竹筒酒钻出山沟野岭,源源不断地流向各地,引来络绎不绝大啖朵颐的“酒仙”。漫山遍野的竹林遮天蔽日,几尺厚的枝叶飘落沃土。行走在山川壑谷,负氧离子浸入肌骨,令人精神陡然振奋。 大藤峡携大藤山奔驰,江水在其怀中刻下欢畅流淌的脉络。林中山涧,红男绿女腾跃奔跑,骑行健儿川流不息地跨沟过坎,阵阵山歌和吆喝声划破了山林的静寂,一群群白鹭鹤舞,给绿茵笔直的参天大树汇入一簇簇旺盛的活力与诗意。 大藤湖 昨天,流经这里的是淌几步就到彼岸的潺潺溪流;今天,一望无际的大藤湖碧波浩渺,满目湖光山色。 大藤湖由东乡河与黔江交汇囤积而成。附近有点辈分的老人们记忆犹新:平时犹如亲兄弟般的江河说翻脸就翻脸,眨眼间,洪水咆哮蹿着劲往上游涌,大片挺立的房屋转眼只剩下屋顶瓦角在水面挣扎。 “每年逢七八月收割季节,种田人就胆战心惊。倾盆大雨一眨眼就把到嘴的早禾、包黍吞进水底,欲哭无泪。”武宣县三里镇五福村养殖户罗家阳谈起洪灾仍心有余悸。 那些年,滔滔江水带给人们的不是花前月下,而是天灾人祸。“大藤峡水利枢纽建成,年年被泥浆埋没的水田、菜园成了鱼跃虾游的人工湖,大家吃上‘旅游饭’咧!”五福村党支部书记何秀华掰着手指,数说大藤湖蓄水后给村民带来的红利。 最让村民人难忘的是五福桥通车。彩虹般的高架桥肩挑两岸,护送沿湖村民前往县城赶圩,距离缩短6公里。五福、上江、下江等地1万多名搬迁户欢呼跃雀,击掌相庆。那天,披着旭日东升的霞光,横跨大藤湖的五福桥妩媚动人。此后,原本烂在田间地头销不出去的红薯、芭蕉等土特产果蔬身价翻倍。 村边有湖,湖畔有山,山中有桥。丽山平湖拱桥相依伴,田畴阡陌家园动人心。波澜荡漾的湖水、照见人影的明镜、欢呼雀跃的鱼虾,虹吸着全国各地游客前来“打卡”。 在这里,你可以打着火把,沿着弯曲小路,伴着闪烁星儿下江,坐上崭新的渔船与百帆竞驶。在东方露出一丝薄曦时,撒下银珠铮亮的大网捞捕鱼虾。其间吆喝起伏、渔歌四传,乐乐陶陶。 当漆黑的夜幕拉开时,心满意足洗脚上岸,品凉茶、议晚宴。或者勤快地抄起锅铲烹饪亲自捕获的生猛水货,品鉴一下广西“公文包”,岂不身心舒畅,任言快语哉? 酒足饭饱后,自棹皮划艇随风泛舟,让丝丝涟漪荡带走不快和忧伤,沐浴着沁人心脾的水汽花香,说不定能催萌动人诗章喷涌而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