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67年夏天,我还在来宾县农业局工作。一天,我到良塘公社参加一个业务工作会议,会后还计划下村搞调查研究。与会人员中,有一个叫韦克高的三十多岁的畜牧防疫员。他热情地邀请我到他家所在的江宣村去,并请我吃住都在他家。从公社所在地到江宣村,大约4公里。散会时,已是下午五点多钟,我和韦克高匆匆赶去他家。 良塘,是一个风景非常秀丽的地方。我一路走,一路观赏着应接不暇的美景。除了山外的几个村庄,整个公社坐落在一个长方形的弄场里。弄场的长度约有20公里。宽度有宽有窄,宽的约有一两公里,窄的也有五六百米。弄场两边,是两排延绵起伏的山脉,丛林茂密、郁郁葱葱。在夕阳的晖映下,闪闪发光,熠熠生辉。弄场的中间,是清彻见底的清水河,悠悠流淌、波光粼粼。河两岸,是平坦的田野,稻浪翻滚、满目绿茵。两边的山脚下,排列着一座座村庄,炊烟袅袅、生机勃勃。这一切构成了一幅不是仙境,胜似仙境的图画。 江宣村,座落在清水河一段较为宽阔的河床中央,是一个岛屿村。一座大约一米多宽、四五十米长的小桥,把村庄与河岸连接了起来。村民进出村庄,都要从桥上走过。我和韦克高走过小桥,来到他的家时,已是下午六点多钟。一进门,首先听到的,是小孩的哭声。原来他已有三个小孩,大的七岁,小的两岁。夫妻俩白天去做工,就由老大看管两个小的。傍晚来临,小的孩子想妈妈,正在哭闹。我们进门不到五分钟,他的妻子也收工回到了家。 这是标准的“一座三间”式的农家住宅。中间是厅堂,两边是厢房。每间厢房又分别隔成两间卧室。厅堂的门前,是一个大约40多平方米的小院子。小院子右侧是厨房。小院子里,除了猪,还有成群的鸡和鸭。猪哼、鸡鸣、鸭叫,加上孩子的哭声,奏成了一曲优美的交响乐。只见他的妻子放下偏担,立刻忙碌了起来:哄住小孩,量米煮饭,刷锅烧水,洗菜切菜,挥锅动铲,烹饪菜肴。同时,见缝插针地喂猪、喂鸡、喂鸭。里里外外、这这那那,忙得不亦乐乎。这一切,做得是那样的娴熟、那样的协调、那样的快捷,简直就像一位高级的钢琴家在弹钢琴。一看便知,她是一位勤劳能干的女人。一个农村妇女应有的能力,她都具备了。望着她那飞舞般的身姿,那淌着汗水却坚毅、和善的脸庞,我对她肃然起敬,赞叹不已。 不多时,饭菜上桌,晚餐开始。不大的园桌上,摆上了炒鸡蛋拌黄豆,煎香的小鱼仔、南瓜、青菜等,朴素清香、甘甜可口。我本来就喜欢吃这几种菜,加上肚饿,吃得津津有味。席间,韦克高和他妻子轮番给我夹菜,我则给他们的小孩夹菜,其乐融融、温馨备至。我对他妻子说:“阿嫂,你好能干啊,做那么多家务,还这么快就煮好了一餐饭菜。”她笑着说:“不能干不得啊。我们小户农家,就是靠手脚勤快吃饭的。”克高说:“我这辈子有福,讨得了一个好老婆。” 入夜,我和这一家人,枕着清水河的流水声,安安静静地睡去了。第二天,天蒙蒙亮,他的妻子就起床了。忙里忙外,煮好了早餐。吃过早餐,他妻子出工去了。韦克高陪我到附近几个村庄转了一圈。了解了该了解的情况后,吃过晌午,他送我出村,陪我走了一里多路,才告别。 韦克高夫妇质朴善良、热情好客,是中国农民性格特征的代表。我认识他们,终身荣幸。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他们那颗赤诚坦荡的心,那份难以言表的深情厚义,还深深地刻印在我的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