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大水塘演化成一个地名,这就是我的家乡大塘镇名称的由来。我没有到实地认真考察,也不知道大水塘到底有多大。我想,一个水塘如此重要,这里一定是个缺水之地。确实,位于喀斯特石山地区的忻城县大塘镇,下雨时,水大多流入溶洞,消失得无影无踪,哗哗流淌的河流倩影只在人们的梦里出现。特殊的地形地貌,让大塘人深切体会到滴水贵如油!
关于大塘缺水的认知,还得从一位革命老前辈讲述“箩筐呇”的故事说起。据介绍,解放前夕,在大塘街一带,有村民往地下挖约1米、大小如箩筐的深坑,用箩筐收集地下水作为日常生活用水。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每当国民党部队到来时,群众就把坑口盖起来,不给他们水喝。这是往日大塘街上“饮水难”的缩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镇上读中学时,校园里还没接通自来水,球场边有一口井供全校师生使用。我们蒸饭菜和洗漱洗衣服都去井里打水,每天早晚打水都要排长队。特别是秋冬季节,水位下落七八米,打水十分困难。“用水难”导致许多同学患疥疮,奇痒难耐,大家苦不堪言。一些学生在身上涂抹辣椒粉,甚至涂上火药,都无济于事。后来,班主任找到一个药方,亲自配药给学生用,才得以解决。 学校往南约一里处的田间,有一水潭名叫“果燕呇”。农忙时节,群众从水潭抽水耙田、灌溉禾苗。春夏时节,因连续降雨,水量丰盈、潭水清澈。干旱季节,“果燕沓”水位下降到最深处。 缺水并没有影响大塘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大塘镇位于柳州到南宁(国道322)、柳州到宜山(国道323)两大公路干线交汇处,也是前往河池及云贵川的必经之路,是桂中一个战略要地。季节在这里制造不同的风景,岁月不断充实大塘的历史,错落的街巷记载了许多动人的旧事。在硝烟弥漫的年代,这里曾经风云激荡,惊心动魄。1939年到1945年间,日军飞机数次轰炸大塘街,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大塘惨案,30多人横尸街头,100多间房屋被夷为平地,场面惨不忍睹。昆仑关战役期间,国民党部队在大塘附近的桥巩村设野战医院,救治伤员,牺牲的士兵长眠于坡上。 家园沦陷后,日军在大塘建立据点,驻扎重兵,他们常进村抢劫掳掠、奸淫烧杀,搞得人心惶惶。愤怒的群众自发组成游击队,拿起武器奋勇抗击侵略者,先后在柚子坳、板儿村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消除人们对日军的恐惧心理。游击队力量快速壮大,极大鼓舞了群众抗战的信心。 重要的地理位置让大塘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直受到世人关注。在区内高速公路出现之前,大塘重要交通杻纽的地位始终稳固。南来北往的车辆行人在这里穿行,各种口音在这里汇聚,商贾云集,市场一度兴盛。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促进了经济繁荣,大塘的饮食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百余家酒店林立,人气旺盛。每天大量往返于柳州、南宁的班车货车在大塘交汇,客流如织,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传闻,有外地车辆运货到忻城,在大塘卸货,以为已经到了县城。许多来自四川、贵州的司机只知道大塘而不知道忻城,可见当时大塘的名气远扬,因而也被誉为忻城的“小香港”。 大量的车流人流创造了良好的商机,让大塘丰富的物产销往全区各地。在大塘街的三岔路口,常常弥漫着诱人的香味,只要有班车停靠,便有妇女提着篮子,在车边大声叫卖,有熟鸡蛋、熟玉米棒、熟板栗、熟芋头、粽子等,香气四溢,引来南来北往的客人驻足品尝,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光阴似箭,往事如烟。昨天的繁荣已化作美好的回忆,沐浴在新时代春风中的大塘,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正以稳健的步伐走向新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