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武宣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全县各项工作的主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取得阶段性成效。 2018年以来,该县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1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3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4个;获命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个、“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5个、“全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个、“来宾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5个、“来宾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教育基地”3个。2022年6月,武宣获命名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2023年,桂中第一支部旧址获命名为第一批来宾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顺利通过自治区初验评估。 以红色传承凝聚保家卫国的民族之魂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特征,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内核,传承红色基因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要求。 作为革命老区县,近年来,武宣县充分挖掘红色历史资源,投入资金约1.3亿元启动一系列的修复扩建工程,打造了“桂中第一支部旧址——武宣县委旧址——韦天强一门三烈士故居——红石滩战役旧址”“贵武中秋起义纪念塔——中共广西省工委武宣伏柳会议旧址”等精品红色民族教学路线,旨在“让历史说话”,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提高民族凝聚力。至今,武宣县先后接待区内外红色教育团队7500多个,学员1.1亿人次。 以优势产业培育平等互助的民族之根 在工作实践中,武宣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从政策倾斜、人才支持、财政补贴等各方面选优配强一批产业,以产业来汇聚、团结各族群众,在产业链上培育平等互助的民族关系,增进民族团结。 近年来,共投入资金2857万元建设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带(点)10个;“桉退蔗进”工作经验成为全区示范样板;二塘镇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胭脂李、牛心柿、黄皮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桐岭镇和律村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超20万元的建制村有29个。 以民俗文化涵养兼收并蓄的民族之本 任何一个民族的背后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特征和共同的历史文化基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必须构筑一个与之相匹配的兼收并蓄的文化基础。 聚焦民俗文化和优势资源,激活文娱旅游和体育赛事,打造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谱写团结繁荣“同心曲”是武宣的有力举措。编辑出版《武宣传统民俗节庆文化》《武宣古韵》等书籍;筹集文体旅项目资金46.08亿元用以修复古庄园、文庙,建设广西大藤峡博物馆和武宣七星湖体育综合体等,不仅留住民族记忆,还将2600亩的武宣七星湖体育综合体打造成国家级国民水上休闲运动中心。以“广西三月三”、端午节、春节等传统节日为载体,在全县范围扎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读书活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千场大宣讲活动,承办第一届全国学青会皮划艇、赛艇赛事,举办马拉松赛事,营造民族团结良好氛围,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此外,该县还大力挖掘本土民族文化艺术资源,通过山歌传唱、民族舞蹈等传承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县乡长说唱移风易俗》入选全国典型案例,《移风易俗创未来》入选全国优秀节目展演,《贝侬山歌传理论》案例入选全国《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方法100例》,《红石花开》在全区基层群众文艺汇演中获舞蹈类一等奖。 以治理有效增强团结奋进的民族之要 武宣县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将民族事务纳入综治网格化管理,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纳入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完善150个行政村(社区)“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服务功能,把居民群众的需求与社区职能有机融合,在社区便民服务大厅落实首问责任、AB岗工作、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等制度,为各族群众提供“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并创新“五事共治”“五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新模式,实现连续多年“零案件”“零上访”平安稳定目标。2023年,该县落实专项工作经费300万元,成功打造桐岭镇等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七星湖综合体等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武宣镇卜玉村等一批“同心文化载体”。 在治理工作中,武宣实行目标鼓励,以实现制度化、流程化、定量化为标志,以制度检查、考核为切入点,推进精细化管理。2023年,高标准完成27个行政村规划编制,“数字乡村”平台实现村屯全覆盖;“人社政策宣传中心户”被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区推广;三里镇灵湖村入选自治区“壮美广西·乡村振兴”特色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