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香的瓜果沁人心脾,村民忙而有序地进行采收……初冬时节走进象州县,乡间田野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一幅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徐徐展开。象州县围绕“113”工作思路,即聚焦一条主线、绘制一张蓝图、注重“三化”建设,不断推进农业稳产增产、农村稳定安宁、农民稳步增收。 今年前三季度,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39亿元,同比增长4.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40元,同比增长7.3%。 聚焦一条主线 奠定设施农业发展根基 近年来,象州县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条主线,将党建引领贯穿各项工作全过程,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提振“处处争先进位”的精气神、强化“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形成了“党建+”模式,推动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该县成立了由县长挂帅的设施农业工作专班,各相关部门明确职能,各乡镇(村屯)也设立相对应的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一对一”制度机制,形成县、乡、村三级工作格局,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截至目前,全县设施蔬菜种植面积3600亩、设施渔业养殖面积1.34万平方米、设施畜牧业养殖面积291.98万平方米,建设农产品仓储库315座、总容量10.11万立方米,甘蔗水肥一体化面积4万亩。 据悉,该县还把招商引资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将落实成效作为提拔干部的依据,目前已与世界500强企业海亮集团旗下明康汇生态农业集团、中国制造业500强桂林力源集团成功签约生态农业合作项目。同时,积极引进和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化合作社等实体参与设施农业生产。目前,全县有自治区级设施农业示范区2个、水稻产业区域服务中心1个,设施种养项目新开工8个、续建1个、预备3个,有力提升设施农业产业化水平。 绘制一张蓝图 推动设施农业阔步前行 顶层设计在农业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象州县加强顶层设计,因地制宜、科学编制《象州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总体规划》,清晰地勾勒出“一核引领、三区协同、七园支撑”的空间布局。围绕大米、蔬菜、甘蔗、水果等产业,精心规划了7个万亩产业基地,对设施产业基地建设、产业链的前后延伸拓展、科技对产业的赋能等均进行了全面周详的布局,逐步形成“东部设施蔬菜、中部现代水稻、西部渔稻菜蔗立体循环”的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格局。 今年,全县新增大棚蔬菜1400亩,持续打造标准化蔬菜基地,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 此外,该县以“象州红米”“象州沙糖桔”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象州古琶茶入选国家地理标志农业展馆展示,古琶茶制作技艺获“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为契机,连续举办了六届丰收节暨沙糖桔节、茶文化节以及公用品牌战略发布暨产品推介会等活动,进一步拓宽延伸产业链,古琶茶市场价由400元/公斤提高到2000元/公斤以上,茶产业年总产值突破3000万元,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注重“三化”建设 推动设施农业振翅高飞 聚焦规模化,大力建设设施蔬菜产业示范带;聚焦生态化,精心打造设施渔业产业示范区;聚焦融合化,健全畜牧产业链。这是象州县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三大“法宝”。 该县推广“党支部+党员+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党员”等党群产业联盟,全力推进设施蔬菜、设施渔业、设施养殖三条示范带产业蓬勃发展。强力推动以东部片区为中心的2000亩设施蔬菜产业基地建设,打造20万吨规模象州县净菜加工厂为核心的蔬菜全产业链,引领5万亩露天蔬菜规模化发展;与科研院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形成10亿元级“产加销研学旅”六位一体的蔬菜全产业格局。截至目前,全县建成罗秀镇设施蔬菜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大乐镇标准化设施蔬菜示范园、石龙镇花山村设施蔬菜示范点等500亩标准化设施蔬菜大棚,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设施蔬菜面积500亩。与此同时,建立跟踪督导服务机制,加快推进中平、罗秀、运江、石龙等乡镇10000亩露天蔬菜基地建设。 此外,该县突出“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与华南理工大学联合研发智能循环系统,创新渔稻菜循环高产高效生产模式,并取得2个发明专利、正在申报8个专利,以工业化思维,加速农业产业向规模化、设施化、生态化、高效化发展。据统计,全县建成生态养殖区150亩,陆基圆型池235个,年产加州鲈鱼1250吨,年产值4000万元;利用尾水在建标准化露天蔬菜种植基地1900亩,种植水稻1500亩,水稻年产值700万元;蔬菜年产值2760万元,年总产值达1.26亿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