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豆,因其百搭特性衍生出腐竹、黄豆酱、豆腐干等多种副食品。在武宣,这个富含蛋白质的特产因地处东乡大盆地的砂质土壤而清香味浓,品质上乘。与它一同名声鹊起的还有产自百崖大峡谷山槽水中的鱼仔。
常年生长在沟溪中的鱼儿,个头筷子般粗,个体肥硕,清甜无腥。有的晶莹剔透,骨刺内脏清晰可数;有的颜色微黄,不注意看分不清是鹅卵石还是游动的生命体;有的黑白黄相间,摇头摆尾给水的世界搅起五彩斑斓。在如此纯净的环境里生长的鱼儿,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黄豆和它搭伙是绝配。一碟黄豆焖鱼仔外加一道翠绿诱人的青菜,豆的脆香、鱼的清甜、青菜的调和,成为好送酒又下饭的揽客尤物,往往能醉一桌人。 在使用粮票、布票和肉票的年代,放竹箕下河十多分钟,一两碗活蹦乱跳的鱼虾就捞回来了。直接下锅,煎到两面金黄滋滋冒油时,囫囵吞枣般填满清汤寡盐的肠肚,抹着满嘴鱼香心满意足。 生产队时代黄豆稀少,收获一麻袋分到自家也仅有一斤几两。不知是谁发明了这道做法:从河里挑一些黄豆般大的石子回来搓洗几遍,跟鱼一起翻炒,既闻鱼香又能哄肚子。于是到了傍晚,锅铲搅拌石子的悦耳韵律在紧贴一隅的房舍散发开来,不啻于呼朋唤友的号令。 大人总是先把鱼夹到小孩的碗里,任由爱怜的目光追随着香喷喷的鱼儿,即使是馋虫在胃里翻滚,脸上也要挤出对几天才见一次肉腥不屑的表情。待孩儿狼吞虎咽后露出黑黝黝、亮晶晶的石子,年长者才咂巴着嘴舔一舔嘴唇,迫不及待地把残留碗底的东西拈到嘴里吸吮。先是小心翼翼地轻触嘴唇,继而贪婪而急速地塞进口腔,啜到无味时才心满意足地眯起双眼暗暗回味。 这时,调侃的笑语和着鱼腥、石香,在男女老少间穿梭。家境好的不知道从哪里弄来几两糖泡酒,猜码声、争论声、叱骂声此起彼伏。尽管大家穿的是补丁衣裤,但乐得真诚、活得自在。此时,你言我语中曾有的隔阂,被含在嘴里的卵石磨蚀殆尽。 曾几何时,随便捞捕的涓涓溪流再难见鱼群自由自在地嬉戏。日渐稀少的溪水仿佛在述说环境的变迁,逆风狂卷似乎埋怨电鱼机的泛滥。人们在警醒于生态失调骤然亮起的红灯时,也促进了保护大自然的理性回归。 时光荏苒,如今人们再也不用去捡拾替代黄豆的无油无盐的石子,但那段真实的生活乐趣始终难以磨灭。 司空见惯的是,房车乐此不彼徜徉在山清水秀的百崖槽溪流边。清澈见底的鹅卵石映照着蓝天白云,悠然游弋的鱼群再现斑斓活泼的身影。红红绿绿的帐篷错落有致地散落在青山绿水间,人与景融合,构成了一幅和谐的山水田园画。 更多人慕名前来尝鲜,甩出钓竿,在阵阵欢呼雀跃中捧回几十条活蹦乱跳的河鱼。舀半碗溪水把黄豆浸泡透,炸至脆酥,加入慢火煎制的金黄鱼仔,放盐焖一会,整条溪谷都被那直钻鼻孔的鱼豆香充盈,引得肚子不由自主地“咕咕”作响。 老人说,鱼仔具有补钙、养眼明目、美容养颜的功效。在人们四处寻找“土货”的今天,出自国家4A级景区百崖大峡谷的鱼仔无疑是大自然的友情馈赠。 “银鱼戏金”是武宣东乡十大名菜之一,唾手可得的溪鱼配上金灿灿的黄豆,是招待宾客的一绝佳肴。有人如此称赞这一佐酒好料:“闻得鱼仔香,神仙也跳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