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4日至15日,习近平总书记时隔两年再次到广西,并亲临来宾视察。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时强调“推动广西高质量发展,必须做好强产业的文章,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我们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工业振兴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今年以来,来宾市工业园区由园区党工委书记胡然牵头组成调研组,围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奋力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通过到园区企业(项目)实地走访、调研座谈等方式,对园区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学习借鉴先进地区产业园区发展经验,提出市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市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现状 市工业园区成立于2004年,是自治区重点打造的500亿产业园区之一及市级唯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一区四园”管理体制,总规划面积约70平方公里,下辖河南工业园、高新产业园、迁江工业园、凤凰工业园及来宾、迁江和凤凰3个华侨农场。园区现已投产企业235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07家,2023年工业总产值突破400亿元。 园区先后获国家首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自治区高端环保生活用品轻工产业园、自治区特色小微企业示范园、自治区特色园区、粤桂产业合作示范园、广西向海经济发展示范园区、广西“十有”园区等荣誉。园区在自治区级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评价中排名第三位,其中综合质效和持续创新能力排名全区第一。 (一)党建引领,规模不断壮大。近年来,园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坚持党建引领,推行“党建+”模式,拓展产业党建联盟,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近两年,园区年均产值、增加值分别增长17%、11.7%。2023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402.8亿元,较2020年增长63%,工业经济总量始终占全市“半壁江山”。2024年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50亿元,2025年将突破500亿元。 (二)优势凸显,产业特色明显。依托资源禀赋,开展产业赋能行动,壮大六大特色主导产业(金属新材料、能源电力、甘蔗综合利用及纸基新材料、数字经济、民族及生物医药、绿色建材产业),形成特色产业格局。3家企业获认定为广西链主型龙头,2家企业获认定为广西制造业单项冠军,生态铝产业集群和蔗糖产业集群获评“2024年广西先进制造业集群”。 建成多个示范基地。铝产业成为全市首个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银海铝业公司成为广西最大单体电解铝企业,铝水产能达50万吨;建成国家新能源电池材料基地,汇元锰业公司成为全球最大单体电解二氧化锰生产企业;糖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完备,可降解环保制品生产基地规模居西南之首,蔗糖精深加工产业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还推动电子信息、绿色建材、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蓬勃发展,培育了中沛光电公司、铭磊维生公司等行业领军企业。 (三)项目攻坚,投资后劲增强。近年来,园区高效运用“项目工作20法”,针对园区在库重大项目推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工作机制,实行“一表N单”清单式管理,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近三年,新开工项目102个,竣工项目63个,成功申报列入自治区“双百双新”项目9个,固定资产投资111.8亿元,年均增长率16.1%,其中工业投资86.7亿元,年均增长率30.6%。 (四)多元招商,引资成效显著。近年来,园区多种招商模式并行。立足平台招商,突出抓好铝基新材料、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多类产业园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拎包入驻”服务;实施展会招商,参与开展“天下来宾 来者上宾”系列投资促进活动,成功举办再生铝产业招商推介会;创新资本招商,通过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基金招商等模式,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围绕项目落地投资全链条打造“优选项目—基金引领—项目落地—股权退出—循环发展”闭环。近三年,园区共签约引进项目92个,签约总额超436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9个、10亿元以上项目11个、30亿元以上项目6个,500强企业1家,专精特新、瞪羚企业共8家,累计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04.06亿元。 (五)创新驱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坚持创新驱动、数字赋能,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搭建“政产学研”平台,如与院校共建电商培训实习基地,推动企业与高校、研究院共建合作基地。坚持人才创新驱动,创建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成5所“来宾工匠”学校,拥有7个来宾人才小高地。园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4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3家,自治区瞪羚企业7家,建成自治区级以上创新平台28个等,一批企业荣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称号;先后在深圳、南京等城市创建“人才飞地”14个,为园区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六)优化服务,营商环境持续改善。近年来,园区创新实施“网格化+产业集群+职能部门+工业特派队”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累计为企业协调解决用地用能用工等问题700余个。通过供应链金融服务、产业基金引导、落实“桂惠贷”“惠工贷”政策等多种金融措施,为企业争取各类政策扶持资金6.8亿元,获得“桂惠贷”“惠工贷”资金30.65亿元,获得政府专项债资金6.91亿元,并设立2支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为重点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有力保障企业发展资金需求。深入实施“五网”建设大会战,建成大量基础设施,包括主干道、标准厂房、人才公寓、集中供热能源基地等,产业承载平台不断夯实。 二、市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产业集群化发展不足。企业多布局初级生产环节,产业关联度低,未形成完整产业集群,如金属锰等产品转化利用不足,电子信息产业园终端产品较少。产业链条关联度不高,自我配套能力低,集聚效应不明显。 (二)主导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园区电力、金属冶炼、制糖及综合利用等传统产业起步较早,资源基础好,产值占比超90%,电子信息、数字经济、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带动不足,多为中小微企业,发展缓慢,产值贡献小。 (三)项目建设瓶颈多。项目土地要素保障不足,部分有土地证地块因城镇开发边界划定问题无法报建,且可利用工业用地少且不连片,影响项目引进与产业集聚。 (四)招商引资有待提升。政策支持力度小,相较于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本市对新招引项目缺乏政策扶持优势。资本招商力度不足,产业引导基金体量较小,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能力较弱。 (五)科技创新支撑弱。产业技术研发平台与人才匮乏,创新主体总量少,合作意识不强,受虹吸效应影响,高端要素难聚集,人才保障不足,新型服务业比重较小。 (六)企业融资难。企业资产与担保能力相对较弱,融资渠道有限。政策对园区基础设施融资限制多,地方财力难以支撑。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易脱节。 三、关于市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规划引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借鉴先进园区经验做法,坚持规划先行,优化产业布局。灵活运用“一区多园”“园中园”等模式,推动高质量规划引领园区高质量发展。聚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重点推进铝基新材料产业园、锰系新材料产业园、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园、锡基新材料产业园等百亿级传统产业项目和电子信息产业园、绿色家居整装产业园等新兴产业特色“园中园”项目建设,培育支柱与特色新兴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扩能提质,优化管理体制机制。破解人才要素难题,探索用人新机制,完善薪酬激励机制,构建“小管委+大平台+大服务”管理机制,深化直属企业改革,健全工作体系。整合优化现有的产业集群工作指挥部,实行指挥长负责制与“五五”工作机制,即:对所负责产业集群实行“五包”(包发展规划、包招商引资、包土地征拆、包企业服务、包创业融资)和“五个一”工作机制(每个产业集群设计一个产业集群(园)规划、制定一套运营机制、建立一支产业基金、成立一队服务专班、绘制一张推进路线图),掌握重点产业建设进展,及时协调解决存在问题,加速项目实施,推动产业创新跨越。 (三)技术改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如金属新材料等产业实施技术升级项目,降低能耗,实现绿色转型发展。推动智能制造,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推进产业集群建设,实施产业基础再造、产业链提升和产业数字化转型三项工程,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与质量。 (四)抢抓机遇,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耦合,依托中沛电子信息产业园、高新区双创标房等平台,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等产业集群,构建民族和生物医药CDMO(合同研发组织模式)产业核心基地及绿色建材产业链。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发展向海制造等,培育新质生产力。成立专班招引大项目,发挥区位优势加强涉海产业开放合作,通过多种措施做好外贸服务,建设开放高地,打造双循环便利地与大湾区腹地,扩大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助力园区发展。 (五)创新招商,优化营商环境。聚焦产业链集聚,创新推行全要素招商。加大金融扶持,利用政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快产业载体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土地要素;强化资本招商,借助平台引大湾区产业转移,注重场景招商,开展整体开发招商、“园中园”招商、集群专题招商、基金招商等多元化招商。每年力引“独角兽”等企业10家以上,“链主型”龙头企业、百亿级龙头工业项目等1-2个,抓好签约项目跟踪服务,确保落地开工率80%以上。 (六)项目带动,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围绕比较优势等多方面谋划储备项目,精准把握政策提升申报成功率。运用“项目工作20法”,依“四个一批”清单提速。完善四级协调机制,“一项目一策一专班”,落实相关政策促项目推进。指标随项目走,保障重点项目要素。强化用地保障,成立小组跟踪服务,推行“标准地出让”。每年滚动谋划招商项目超100个,转化落地不少于20个,新开工不少于30个,竣工不少于15个,推动产业项目全流程高效运作与发展。 (七)科技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突出科技赋能,实施“科技强区”战略,聚焦科技赋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融合创新与产业链,依产业需求布局创新资源,攻关关键技术、转化成果,升级传统产业。着力培育科技型企业群体,构建梯次培育体系,促企业研发投入、产学研合作,提高自主创新力。着力加强科创平台建设,打造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建平台接项目、共建合作机构。着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助其建设升级研发机构,攻关核心技术、研发新产品、完善制度与投入归集。着力强化科创扶持长效机制,落实政策,制定“揭榜挂帅”及科技创新发展办法,攻克技术难题,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区域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筑牢科技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