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幸参加了著名作家东西作品《回响》分享座谈会,聆听了他此次作品和人生创作的心路历程与心得,触动颇深。 忆初高中时期,我也曾是一名热烈的文字爱好者,曾先后担任校《雏凤》文学社编辑、社长,那时候我最喜欢的就是笔下流淌的文字被老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诵读的感觉。学习之余,我们常常聚在社员小屋,交流心得、探讨未来。 那时候,胡开雪老师是我心中坚实的偶像。我喜欢他文字的细腻、情感的丰富、文笔的犀利,更欣赏他讲解课本时意气风发如同挥墨泼毫的激情。开雪老师常和我们说,要想写出好文章,就要多看多写多沉入生活,写作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那时候,家庭经济不宽裕,过年过节过生日时爸妈给的零用钱,都被我攒起来买了《小溪流》《中学生阅读》,每每读到好的词句就迫不及待地摘抄下来。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在社刊上发表了一篇又一篇的文章,情感宣泄的同时也渐渐走出了父亲早去的阴影。 年少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以后当一名老师,关心爱护陪伴我的学生健康成长,像我敬仰的老师们一样,有朝一日桃李满天下。课余时间,我像开雪老师一样,提笔抒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偶有些“豆腐块”见报。然而,那时的我深信“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高二时选择了理科,成了理科班中的一名文字爱好者。多年以后,每每想起伍国生老师在高考前两个月还在课堂上苦口婆心劝我改文科,说不想放弃我这棵好苗子时,我就心生愧疚,感觉辜负了他的殷切期望。不知道国生老师闲时是否会想起当年的我,也不知道如果当年我听从老师的教诲,那么现在的我是不是也活跃在各类文字的世界? 上大学后,我加入了校报记者团,与一群文字爱好者在林清明老师的鼓励下编办《城专报》,多次参加学校有奖征文也收获了不同的奖项。印象比较深刻的是1996年获征文二等奖的《城专,我想对你说》有幸走上了校庆舞台,三年的校园生活是短暂的,也是充实得令人难以忘记的。2009年,城院广西校友会成立,当我走入聚会现场,一道熟悉的声音传来,从湖南亲临指导的副校长杨大可一看到我就喊出“高个子,李桂群”,那一瞬间,我禁不住热泪盈眶。1996年,我曾和陈小林同学一起就学生毕业分配情况采访过时任教务处处长的他,不曾想时隔13年,老师竟还记得我,这也许就是东西老师说的,“创作就是走出去,结缘,提高作家知名度”。那么,对于一名文字爱好者来说,写作应该就是让别人了解你记住你,于万众中想起你。 在广西工作之初,我坚持了一段时间的文字工作,积极向当时的《桂中日报》投稿并发表。同时,因为相同的兴趣爱好,有幸结识了融安县工商局的一位大哥,时不时与他交流写作心得。后来,因为一个人远离家乡的苦闷、烦心时的孤独、设计任务的繁重,再加上后来工作变动、周遭环境复杂,高跟鞋和长裙被球鞋与运动服取代,我频频奔波于各工地,日晒雨淋是家常便饭。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把自己装进了一个厚壳,不想他人通过文字窥探自己的内心世界,渐渐地我鲜少再提笔。工作初时,我和八一青年楼的朋友想去应聘《桂中日报》当一名记者的愿望,最终成为了人生一场旧梦。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每次回新宁或与大哥通电话时,他总鼓励我工作再忙也不要放弃写作,有时间多写点东西,可以多写写父母那个年代的不易、写写我们的生活。2022年初,在看到“我与《来宾日报》”征文时,我拿出了自己珍藏的1997年《桂中日报》寄给我的样刊,有种久违的情感在跳动,我鼓起勇气决心与她再续前缘。此后的岁月,我相继在《来宾日报》《麒麟》还有网络上发表了一些文字。 东西老师说,创作是一条艰苦的道路,有困难有挫折更多的是要勇敢面对失败,但既然选择了,就要相信自己,重要的还是坚持。我曾因世事纷扰,未能坚持初衷,静心于自己的追求,而今听东西老师的座谈,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虽然人生已过知天命,也许长路还有太多的转折,但此时此刻我的心中又重新燃起追逐旧梦的激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