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管理机制和常态化推进机制。国务院对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作出部署。中共来宾市自然资源局党组顺应自然资源管理实践中人民的所期所盼,紧紧围绕“高效办成每一件事”,规范“如何办”的流程,框定“不能办”的范围,探索创新“三程三不”工作法,推动实现办事流程能简尽简、过程能快尽快、全程能帮尽帮。全市自然资源系统干部职工放手干事、担当作为蔚然成风。
一、再造流程,能简尽简,优化路径“不多余” 围绕自然资源“四大定位”再造流程,梳理涉及自然资源的政务事项,印制工作服务指南,内容涵盖耕地保护、土地要素保障、规划引导、产权登记、矿产管理等五个方面38项自然资源对外服务业务。同时,制定四个方面20个负面典型案例清单,以案为鉴、举一反三,规范依法行政。服务事项的流程和要求重点突出、科学流畅、一目了然。 一是整合流程严守资源安全底线。耕地保护红线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是不可逾越的三条红线,事关国土空间安全和永续利用。为推动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落实,制定耕地保护工作“五项措施”,即“政策宣传入户、公告公示进村、管控图纸上墙、标识标牌到田、日常巡逻到网格”,建立田长制成员单位协作机制和局领导班子成员包县下沉基层一线督导等制度、流程,形成工作合力,耕地流出流入做到周周有调度、月月有进度。耕地大幅流出的局面得到根本性转变,全市净增7.56万亩耕地。全新建立“技术+行政”双会审双签工作流程,有效杜绝永久基本农田补划不实、弄虚作假现象发生。目前,全市耕地净增加量排全区前列,超额完成耕地保护任务目标10.8万亩,为全区耕地保护工作作出重大贡献,在全区田长工作会议、全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工作会议等会议上获自治区领导肯定。 二是细化流程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国土空间是国民生存的场所和环境,也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载体。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解读市、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严格落实国土空间管控边界,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明确国土空间规划对专项规划设计的指导流程,在全区率先开展《来宾市设施农业用地规划潜力调查》,挖掘设施农用地潜力28.8万亩,为乡村振兴提供规划保障。积极探索“多规合一”工作流程,一次性出图,既提高工作效率,又减轻群众负担。 三是调整流程促进绿色低碳发展。调整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流程,以“亩均论英雄”为产业发展导向,倒逼企业转型升级。2024年以来,全市盘活存量土地6.7万亩、处置闲置土地5733亩,全市闲置土地处置率45.28%,闲置土地净减少率33.94%,两项指标均排全区第一,获自治区红榜通报。2024年上半年市工业园区工业地均税收9.17万元/亩,同比2023年(4.88万元/亩)增长88%。调整推进矿山整治整合流程,印发《来宾市自然资源局绿色矿山创建工作规范管理制度》,完成绿色矿山创建47座,整治整合26宗采矿权,完成后可腾出16个采矿权,兴宾区、武宣县产业发展布局已基本完成。《来宾市土地整治助推甘蔗特色优势产业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入选广西第三批自然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15个典型案例之一。 四是减少流程,维护资源资产权益。针对群众关注的不动产登记办证难问题,进一步简化“交地即办证”“交房即办证”工作流程,率先在全区实现不动产登记税费同缴和网上异地办理。精准配置用地指标流程,通过实行用地指标核销制,对用地报批成熟的项目直接组卷上报核销用地指标。今年以来,全市完成组卷上报并核销使用国家指标992公顷、市级指标286公顷,有效保障柳覃高速、合山洛山风电场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用地。 二、缩短过程,能快尽快,高效办成“不拖延” 围绕自然资源工作“高效办成一件事”的目标,以严格的时间管控和高效的办事机制,让每一个业务环节都紧凑有序、无缝衔接。 一是压缩办理时间。优化不动产登记流程,不动产登记时间大幅缩短,受理材料精简80%,部分事项办结时限由30个工作日压缩到1个工作日或立等可取。如2014年已交房入住的迁华苑小区,因开发主体灭失、消防手续缺失、竣工验收手续未完善等问题一直未能办理不动产权证,市自然资源局通过会同市纪委广泛开展调查,找出问题堵点,制定解决方案,缩短办理流程,仅用25天就完成该小区43栋1256套安置房不动产登记,解决了10年拖而不决的登记难题。优化审批流程、提速办理,开通“绿色通道”,为现役军人、老弱病残孕等群众,即时办结,立等取证。落实专人做好项目用地报批材料随到随审,重大项目5个工作日内办结。今年以来,全市获批用地48宗58个项目,面积1643公顷。来宾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三江口新区高性能纸基新材料一般固废堆场等一批重大项目均应保尽保。来宾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用地从县级自然资源部门组卷到获国务院批复建设用地,仅用时5个月,创下来宾市项目报国务院审批的最快速度。 二是强化信息技术支撑。建立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荣获广西数字政府应用场景建设竞赛二等奖。打破各部门的数据壁垒,为来宾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规划审批、规划实施监督等工作提供信息化技术支撑,实现管理的转型升级,提升自然资源智慧治理能力。建立共享共用机制,为市、县自然资源部门及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公众提供自然资源要素服务,减少数据采集重复投资。目前,已入库数据三区三线、土地供应、土地报批等790个矢量图层,发布地图服务230个,系统登录超过22万人次,数据调用超过2822万次。建立一体化审批管理服务,实现市本级审批业务全流程在线监管,确保全过程留痕并可回溯、可查询,审批提速率达30%以上。 三是强化部门协同。局内部科室紧密配合,建立定期会商制度,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与发改、林业、生态环境、消防救援等外部单位建立联动机制,实行水利、交通等重大项目并联审批;与生态环境、消防救援等部门同步进行审查,大幅缩短规划许可的办理时间;将“不动产登记信息自助查询终端”迁移至法院,解决司法查控过程中耗时长、效率低等问题。 三、服务全程,能帮尽帮,闭环管理“不脱节” 立足自然资源服务的全方位需求,全程贴心服务,真正让服务对象可感可及可获。 一是事前主动服务。成立工作专班,加强与发改、交通、水利、工业园区等部门沟通,及时对接重大项目需求,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政策咨询和技术支持,提前做好规划布局,合理安排资源配置,全面梳理出17个涉企政策文件,修改存在部分不平等对待企业条款的政策文件1个并在市自然资源局门户网站进行公告,为项目顺利落地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事中保姆服务。拓展“24小时不打烊”不动产登记服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持续跟踪项目进展情况,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要素保障。比如,对重点国债项目广西来宾市下六甲灌区工程实行“一地一策”的用地保障机制,每周安排专人驻点在乐滩建管局半天以上,采取集中办公、专题会议、调研等形式协调解决影响工程推进的具体问题。目前,下六甲灌区工程先行用地已获得自然资源部批复,批复面积135.9公顷,可先行投资10亿元以上。 三是事后回访服务。建立回访制度,定期对企业和群众进行回访,了解服务质量和满意度,收集意见建议,及时改进工作中的不足。根据群众反映强烈的不动产登记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实行挂号销账。近年来,全市先后解决20833套房屋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惠及10.4万多人。2024年,获得群众12345热线表扬、来信公开表扬2次,收到业主赠送题为“廉洁奉公为人民,心系百姓办实事”等锦旗5面。涌现出广西唯一“全国最美不动产登记人”蒙伟雁同志等一批敢于奉献,深受群众认可的先进典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