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市作为广西蔗糖主产区之一,糖料蔗种植面积及产糖量均排在广西前列,素有“桂中糖都”的美称。但长久以来,由于甘蔗品种结构不合理、种植技术落后、生产条件差等原因,我市甘蔗产业提质增效的空间仍然很大。为此,我市聚焦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技和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让科技创新赋能甘蔗产业高质量发展。近日,记者探访了“蔗”里的新质生产力。 眼下正值甘蔗丰收季节,在兴宾区凤凰镇龙岩村,连片的糖料蔗长势喜人,只待砍运。这里的甘蔗,种苗全部来自于来宾市甘蔗种苗组培中心。该中心技术负责人卢兰梅告诉记者,过去来宾甘蔗种植基本上采用蔗尾甚至全茎做种,病菌积累、种性退化等导致产量和糖分下降,蔗种质量参差不齐、统一供种难是制约甘蔗产业发展的瓶颈。 “破局”,种子是关键。2019年,我市与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合作开展甘蔗良种繁育,整合资金近5亿元建设来宾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示范区,率先在全国引进示范抗旱、抗寒、抗倒伏糖料蔗优良新品种30多个,建成了集科技展示、技术培训、示范引领、推广应用为一体的1.2万亩甘蔗良种繁育基地。2023年,甘蔗良种繁育基地又先后建成了面积1560平方米的高科技甘蔗种苗组培中心和19.8万平方米苗圃区域,为来宾甘蔗种业发展培育了新质生产力。 走进来宾市甘蔗种苗组培中心,组培瓶整齐排列在置物架上,一个个新的生命体正在组培瓶中孕育。通过芽诱导技术,蔗芽在培养皿中分生发育成了脱毒的甘蔗植株。 “甘蔗良种繁育的核心技术是脱毒种苗技术。”卢兰梅表示,健康的甘蔗品种需要原种脱毒,培育出无菌株系,通过增殖、快繁、生根、丛苗、移栽假植、单株假植、大田种植,最终培育出健康的脱毒甘蔗种苗。 与传统种苗相比,甘蔗脱毒种苗具有出苗率高、分蘖率强、抗病和抗倒伏能力强等优点,是替代蔗尾种苗、提高单产和糖分含量的最有效措施。 目前,来宾市甘蔗组培中心已生产“桂糖42号”“桂糖44号”“桂糖49号”“桂柳05136”等30多个甘蔗品种,预计今年将生产1000万株甘蔗脱毒组培苗,可向种蔗农户供应30万亩优质甘蔗种苗。同时,我市全力组织落实糖料蔗良种良法推广补助政策,促进蔗农降本增收。今年,全市推广脱毒健康种苗80.19万亩,拨付补贴资金2.7亿元,并已全部拨付到位。 “以前种植的普通品种亩产量只有5吨左右,自从改用新脱毒品种以后,亩产量达到6~7吨,每亩甘蔗可增加收入1000多元。”龙岩村蔗农何显照向记者算了一笔增收账。 “对于甘蔗育种,市农科院一直在努力研发符合来宾种植的新品种。”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来宾综合试验站站长杨祖丽介绍,目前,农科院的试验基地里已经有80多个材料,有几个好的材料进入了鉴定谱。在三五年后,这些新的品种将会为来宾甘蔗产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除了蔗种,我市还积极实施蔗田“引水攻坚战”,依托桂中治旱乐滩引水灌区工程通水,大力推进糖料蔗生产水肥一体化基地建设,片区面积达33.79万亩,推进糖料蔗滴灌、水肥一体化面积达40万亩,亩产增收达1200元以上。 通过实施“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技”五大创新提升工程,我市持续加大对甘蔗种植基地这个“第一车间”的建设。 新技术新工艺引领着来宾糖业的新发展。除了在田间地头,在我市的各大糖厂里,一场“技术革命”也在悄然发生。 在来宾市东糖凤凰有限公司的数智化集控中心,传统的甘蔗生产线被“搬”到显示屏上,卸蔗、压榨、澄清、蒸煮、分蜜、干燥处理等一道道工序在这里实现可视化、精细化、标准化的生产流程控制。 凤凰公司始建于1989年,当时日榨能力仅为1000吨。为更好地降本增效,35年来,该糖厂进行了6次技改扩建,如今公司已焕然一新,目前日榨能力已达1.2万吨,每天可生产白砂糖1600吨。 今年以来,该公司还致力于制糖生产线升级改造,增加一套液压翻板卸蔗系统和一套丙糖自动连续煮糖自动助晶系统;建设一套多功能除杂输送系统;对制炼车间甲糖煮糖自动系统、锅炉、汽机的DCS控制系统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公司总经理陈进表示,公司将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要求,加快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迭代更新,不断运用新技术,采用新工艺、新设备,走好糖业发展创新路,为糖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一根甘蔗“从头甜到尾”,走进桂中大地,随处可见的是蔗海翻绿浪、机械作业忙;糖厂升腾的糖蒸汽直入云海,到处都能感受到“空气都是甜味”的美妙。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蔗糖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推动传统制糖向数字化转型。目前,东糖、湘桂、广糖、广农糖集团等8家糖厂已率先应用全流程智能化生产和控制系统,实现了生产流程控制可视化、精细化、标准化,产品质量稳步提升。来宾甘蔗产业也在不断创新和升级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今年以来,我们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要求,全面推进糖业提质降本增效。”市糖业局局长李晨表示,今年我市重点推广实施了新增30万亩的水肥一体化建设和绿色防控技术,对13家制糖企业实施制糖综合利用改造,投入资金超过3.3亿元,逐步实现从压榨到车间、到田间地头的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改造。 新质生产力正是我市甘蔗“甜蜜密码”的关键一环。按照规划,未来我市将加快推进糖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进一步深化糖业生产、工业管理、政府监管、社会服务和产业链各环节的数字化应用,以数智技术打造“平安蔗区”,推动实现“企业降本增效、政府监管有效、蔗农持续增收”的糖业高质量发展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