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宣三里勒马古渡,已经成为一个专属的历史名词,存在一代人的记忆里。关于勒马名字的由来,有多种版本。流传最广的,据传唐朝年间,有一位将军率众将士追逃兵,一直追到现在的勒马屯。因黔江河拦住去路,逃兵只能悬崖勒马、束手就擒。勒马意喻为陆路已尽,须换乘舟楫,方可渡过对岸。 千百年来,黔江水势汹涌,暗礁密布,勒马滩往下的大藤峡,更以“魔鬼航道”之称闻名于世。据当地村民介绍,往年遇上枯水期,勒马古渡经古楼村至上下江一带这短短的行程,宽度仅三四十米的河道就有多处。因船只无法同时通行,每天只好分早中晚各时段放行船只,过往商船行至勒马渡口,跑船的人根据岸上航标知晓通行情况。这一河段也被村民趣称为“单行道”。 过去,在大藤峡“魔鬼航道”上发生的沉船事故不计其数,不少船只或触礁搁浅,或神秘失踪,“魔鬼航道”成了一代又一代跑船人的梦魇。2008年4月,打捞人员对沉没于勒马航段三门滩的柳城580号船只进行打捞作业,导致滞留在武宣县的船舶多达上百艘。沉舟侧畔千帆过,船到此处倍惊心。勒马村下游的大神滩即是大藤峡的入口,入口处左岸建有大藤庙。古时大货船沿江而下行至勒马古渡口,船老大都要上岸祈福通行顺畅,一路平安。人类敬畏自然的心理,由此可见一斑。如果不是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魔鬼航道”的魔性悲剧或许会无限延续下去。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的标志性工程,也是珠江流域关键控制性工程,肩负防洪、航运、发电、补水压咸、灌溉等重任。2016年,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武宣库区项目正式启动。为建好这个“国字号”工程,武宣举全县之力,勠力同心,挂图作战,以抓铁留痕的工作力度、功成有我的担当精神,全力以赴推进库区各个项目建设。弹指一挥间,到了2020年3月,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竣工下闸蓄水,“魔鬼航道”正式迎来了谢幕演出,走进了历史终结。 2020年,大藤峡水利枢纽船闸通航,西江船舶通航能力从300吨级升至3000吨级。作为西江水域重要组成部分的黔江流域,昔日的“魔鬼航道”摇身变为“黄金水道”。武宣的碳酸钙、白糖、木材加工品等产品借助货船沿着黔江,通过大藤峡水利枢纽驶进西江,一路向东南进入珠江三角洲流域,直抵广州港、深圳港等粤港澳大湾区。 乘着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东风,武宣的港口建设驶入发展快车道,航运事业迎来了黄金期。根据来宾港总体规划修编(2018—2035年),武宣港区规划岸线6.62公里、10个作业区,可开发建设53个3000吨级泊位。目前已经建成4个码头共16个3000吨级泊位,包括大仁作业区5个泊位、龙从作业区一期工程6个泊位、桐岭四安林场作业区2个泊位以及桐岭四安林场作业区3个泊位,年吞吐能力约2300万吨。2024年1至11月,全县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029.38万吨,其中散货2576.31万吨,集装箱25.2万标箱,营业收入约9264.27万元。借助黔江黄金水道的航运优势,武宣打开了一扇发展向海经济、实现向海图强、高质量建设“三城三区”和“东融”先导县的宽广大门。 2021年以来,武宣县复改建码头陆续开工建设,包括金鸡码头、车渡左码头、车渡右码头、草鱼塘左岸码头、草鱼塘右岸码头5座战备码头,二塘镇朗村左岸、二塘镇朗村右岸2座生活码头,以及武宣卜玉渡口、武宣勒马渡口、上江码头、下江码头4座人渡码头。截至今年4月,开工建设的码头项目基本完工,极大便利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助推武宣文体旅深度融合发展。 2024年1月18日10时,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首次达到61米正常蓄水位,标志着工程的防洪、航运、发电、补水压咸、灌溉等综合效益可全面发挥,同时为枯水期保障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备足了水源。 大藤峡工程竣工后发挥的灌溉效益,此前已得到充分显现。2021年,武宣遭遇50年一遇的旱情。旱情期间,武宣县全力推进电灌站复改建工作,朗村、樟村、武农等取源自黔江的国营电灌站经修复迅速投入使用,有力缓解了当地农作物的灌溉用水问题。目前,全县已完成13座电灌站复改建,大藤峡水利枢纽灌区武宣片区朗村灌片建设正快马加鞭推进中,工程建成后将改善武宣灌区2.9万亩土地灌溉问题,新增及恢复灌溉面积16.6万亩,极大改善武宣镇、桐岭镇、禄新镇、思灵镇、二塘镇5个镇主导产业的灌溉问题。 泱泱江水东流去,慨叹百年梦成真。如今,站在曾经的勒马古渡极目远眺,风平浪静的宽阔江面上巨轮往来如飞,载满货物的商船经此通江达海。天堑变通途,沿途是秀美的峡谷风光,看到大藤峡的沧桑巨变,那些依然活跃在跑船路上的老船长,心中一定别有一番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