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秀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中部的大瑶山腹地,是瑶族支系最多的县份和瑶族主要聚居县之一,有茶山瑶、盘瑶、坳瑶、花蓝瑶和山子瑶等5个支系,以及壮族、汉族、苗族、侗族、么佬族等民族,瑶族文化、民俗风情存续十分完好。多年来,金秀着重挖掘音乐、舞蹈、技艺、医药、民俗等传统文化,目前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国家级2项、自治区级25项、市级59项,获认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7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66人。同时,加强对重点区域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非遗”传习基地、传统村落等进行保护建设,建成“1+6”模式的博物馆,以及非遗传承基地6个、瑶族织绣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户2家、瑶族黄泥鼓舞传习示范学校2所,获认定中国特色村寨、传统村落12个。金秀致力于让非遗文化扎根在群众文化生活中,有效传播非遗文化,提高群众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意识,改善非遗文化生存空间环境,让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一、非遗保护与群众文化相结合,推动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而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群众文化活动,将非遗资源有机整合融入群众文化活动中,是非遗保护工作的有效途径。 其中,非遗保护与群众文化相结合发展工作,是基层文化组织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对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起到桥梁的作用。通过利用基层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便利优势,宣传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增强群众对非遗保护的意识,提升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加强群众对身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为持续推进非遗保护与群众文化有效结合发展实现成果转化。 金秀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盘王节、杜鹃花文化旅游节等契机,先后举办了瑶族非遗集市、瑶族服饰展、乡村大舞台等活动。在策划举办群众文化活动中,充分尊重传统,深入挖掘非遗核心内涵和文化基因,结合现代科技和审美观念,着重抓住群众对艺术和文化的欣赏心理需求,让群众直接参与体验文化活动,更好认识到身边普遍的生活元素是具有历史、艺术、文化底蕴的不可复制的瑰宝,提升群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认同感,推动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 二、数字化赋能非遗保护,推动非遗传承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手段便是系统梳理非遗资源的重要方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强调,要“以数字化为宣传思想工作赋能”……金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利用数字技术对非遗资源进行记录、分类、存储,建立数字档案等工作,让非遗资源能够以数字化形态完整地保存下来。同时,通过新媒体传播、线上展会、数字博物馆等形式,让非遗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激活非遗文化生命力的理念,推动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一是“数字非遗”提高群众参与度。借助互联网和数字化平台,让非遗传承不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线上教学、培训活动等可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能够便捷地接触和学习非遗技艺,从而激发青年群体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使他们成为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青春力量。如金秀创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金秀黄泥鼓舞”数字化民间文化艺术“点单”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的“订单式、预约式”服务机制,先后服务乡村瑶族黄泥鼓舞爱好者1500人次;开展“订单式送培”50期,参训人员2000余人次;在本地电视台开设特色文化展示栏目,每年通过各种途径展播“嫁郎”“传统织绣技艺”等非遗项目100余次;组织瑶族黄泥鼓舞民间艺人到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等地进行交流,持续擦亮国家级非遗项目“瑶族黄泥鼓舞”品牌。 二是“数字非遗”丰富传播方式。数字化拓宽了非遗的传播渠道,短视频、直播等平台使非遗能够快速、广泛传播,打破普通人与非遗之间的隔阂。近年来,金秀通过网络新媒体发布了“黄泥鼓舞”“黄泥鼓制作技艺”“舞香龙”等各类非遗主题宣传短视频,收获超10万人次点击观看量;采用网络直播或录播的方式,向广大网友推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和“摆迓圣”“做功德”等非遗文化,点赞量超200万次,逐步扩大非遗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占比量,全面提升非遗传承守正创新的能力。 三是“数字非遗”完善保护权益。在非遗数字化过程中,需明确各方的数字权益,如非遗传承人的知识产权、数字平台的运营权等,通过建立合理的权益分配和保护机制,确保非遗数字化的健康发展,防止侵权和不正当竞争等问题的发生。当前,金秀正在积极将国家级非遗项目“瑶族黄泥鼓舞”申报成为自治区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 三、建立群众参与机制,推动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人民群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持有者和传承者,没有人民发展的生活需要,就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与传承;没有人民世代相传的知识积累,就没有今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彩呈现。 一是充分发挥基层文化馆场馆功能,用好公共服务项目,将公共文化场馆纳入旅游线路,推动文化遗产资源真正“用起来”“活起来”。金秀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主题体验与动态展示相结合方式,满足不同受众的体验需求,开展瑶族织绣、黄泥鼓制作、瑶医问珍、瑶族美食制作和品尝等非遗项目体验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与体验,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二是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金秀创编了《瑶族黄泥鼓舞操》在全县中小学推广,并向中小学校赠送黄泥鼓1450个;推动非遗培训进农村、进社区,广泛举办瑶族黄泥鼓舞、瑶族织绣、瑶族过山音等文化艺术培训班。 三是推动“非遗+文创”,助力文化传承。非遗文创产品让人们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非遗文创产品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能够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社会和谐与稳定。金秀通过举办瑶族非遗集市等形式,展示民间艺人手工产品,并大力扶持旅游商品开发生产企业,推出手工瑶娃、特色香包等46种体现民族文化、独具金秀记忆符号的特色文创产品。其中,“润棋宝贝瑶饰”和“金秀瑶王银庄”分别荣获2023年“广西有礼”特色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银奖、铜奖。 (作者系金秀瑶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