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过完腊八就是年”,腊八就像春节的“前奏”。腊八节过后,年味渐浓,大街小巷开始摆卖各种年货,熟悉的年货、绚丽的灯饰、热闹的景象,尽显喜气洋洋与欢乐祥和的新春氛围。然而,不知为何,我对当下的过年没有太多的期盼,过年就像是完成任务一样机械忙碌。
我更怀念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年味。虽然当时生活艰苦,但恰因过惯了平日的清苦生活,反而彰显春节的优越地位。彼时家家户户备年货、过年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其中,杀年猪、买年画和除夕夜,尤其让我难以忘怀。 那时,外婆养有几头猪,除了留一头大肥猪自家过年外,其余的全部卖掉,用来置办年货和支付来年的开销。杀年猪的前一天,外婆会把猪栏清洗干净,准备好第二天要用的长板凳、大盆子等。到了晚上,生一盆炭火,叫来舅公与表叔们,大家边烤火边商量杀猪的准备工作。 次日凌晨,天还未亮,外公外婆早早起床烧上一大锅水。几个大人走向猪圈,用麻绳捆住肥猪四肢,一齐用力把它拖到长板凳上。小舅公是杀猪师傅,一把杀猪刀快、狠、准地捅进猪脖子,猪血喷涌而出。大舅公赶紧用一个放了盐的盆接住,并用筷子不停地搅动,防止血液凝结。接下来就是刮猪毛、取内脏、剔骨头,不一会儿,猪肉被切成一块块,大块的用来腌制腊肉,小块的细肉做腊肠,剩下的猪大骨、猪尾巴、猪内脏等放入大锅炖煮。炖上一小时,那香气便弥漫了整个房子,让人垂涎三尺。等这边工作做完,三家人已经全部到齐,大家围坐在一起吃饭,谈笑风生,其乐融融。 腊月二十三一过,圩日只剩下两天了。集市上开始热闹起来,大人们忙着采购各种年货,小孩比拼谁的新衣服多、谁的更漂亮。采购年画是我的一项任务,腊月二十三清早,外婆便催我起床去买年画,那时候市面上没有年画卖,要去供销商店或书店购买。等我到了供销商店,门前早已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进入商店,各式各样的年画挂满墙面,五彩斑斓的图案吸引了我的目光。外婆指定要买《胖娃娃骑鲤鱼》,画面中,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孩穿着大红肚兜,胸前佩戴如意长命锁,手持莲花,抱着一条大红鲤鱼,憨态可掬,寓意人丁兴旺、丰盛有余。我还会精心挑选几张心仪的明星画像、年画,一起带回家。 除夕那天,外婆外公忙着杀鸡杀鸭,巷道里的孩子们聚在一起玩捉迷藏、放鞭炮。那时没有零花钱,孩子们总在地上寻找那些未曾响过的鞭炮,再拿一根香将其点燃,不时传出清脆的鞭炮声。这时,表叔搬来木梯,帮我们贴对联、寓意吉祥的各种贴画,从大门到厨房再到房间,贴得满满都是。下午,厨房里传出饭菜的香味,厅堂的桌子上摆有茶籽油炸的肉丸、鱼果,用大盆子装了满满一盆。我用手抓上几个,轻咬一口,满嘴油香。晚上,全家人围着一炉炭火看起春晚,一直等到电视里新年的钟声敲响。这时,外公会点燃新年的第一串鞭炮,这叫“开财门”,预示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屋外的爆竹声震天响,持续了很久,伴我进入酣甜的梦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