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覃爱宣卸下来宾市扶贫办副主任等担子,光荣退休。不久,组织上找到覃爱宣,让他担任来宾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秘书长。上任伊始,他就接到忻城县、兴宾区、合山市多个电话和群众来访,希望自治区重新认定革命老区县。 “我们的前辈曾为新中国成立抛头颅、洒热血,红色版图应当有我们的位置啊!”大家纷纷说道。覃爱宣的心被深深叩动,暗下决心:“急老区人民之所急是共产党人的首选,我要做紧系老区的红纽带!” 为帮助忻城县、兴宾区、合山市补充认定为革命老区县,覃爱宣操碎了心。白天,他跑党史办、档案馆查找历史资料;晚上,他为补充认定材料挑灯夜战、翻阅史料,整理、撰写相关文稿。退休这些年,他锲而不舍,凭借详实的史实材料向各级领导汇报,反映老区人民的心声和诉求,力促老区县获补充认定。 2021年7月底,当获知完善材料可补充认定老区县的信息后,覃爱宣心急如焚。几天后,生病的他毫不犹豫地顶着近40℃的高温,分赴忻城县、兴宾区、合山市督报材料。经过努力,忻城、兴宾、合山终于在2021年10月被自治区人民政府补充认定为革命老区县,每年获得1000万至2000万元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扶持。 来宾各地近百名老区村屯的群众纷纷感慨到:“覃爱宣的脚印,遍布这里的土地。”确实,覃爱宣围绕老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老区脱贫攻坚、老区乡村振兴等重大问题寻找答案,走遍了来宾市6个老区县、52个重点老区乡(镇)的山山水水。 2016年秋,为了解闻名全国的红石滩抗战史,覃爱宣深入武宣县三里镇下江村调研。下江村地处大瑶山南麓,当时是武宣县老区唯一未通等级公路的边远山区少数民族行政村。村里不通公路,与外界联系只能靠走水路或山路,从村委到镇政府15.6公里,走水路需3个小时,步行山路也要耗时3个小时。 此次调研,覃爱宣给当地党委、政府建言,希望修建下江村老区路。经过不懈努力,2017—2018年,当地共整合扶贫、交通等部门资金1.28亿元,将通往红石滩的水泥路全线贯通,改写了下江村与外界联系只能走水路的历史。覃爱宣还先后促成投资资金1亿多元,用于保护和抢救维修全市64处重点革命遗址;促成投资5000多万元修建县级革命斗争纪念馆、展览馆;促成投入资金近亿元修建革命烈士纪念碑(烈士陵园)25处;促成投资修建、改造一批通往老区景区的道路。此外,还促成各老区县修建饮水工程,解决老区存在的行路难、饮水难、增收难等突出问题。 “只要老区人民需要,我就会一直干下去!”这是覃爱宣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和所在县老促会动员引导武宣县博宣糖业公司认真走“工业反哺农业”“企业支持老区”之路,几年来共投资近亿元为老区群众提供蔗种、农膜、机耕等补助,帮助老区群众修建蔗区道路、兴修蔗区水利渠道、实施滴水灌溉工程等,获得全国老区减贫贡献奖先进集体。他还促成全市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每年捐赠支持老区建设资金超2000万元,有力助推老区发展。 多年来,覃爱宣坚持以主流媒体宣传党的政策,及时把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心关怀传递给老区人民,他撰写的30多篇稿件先后发表在报刊上;协调党史部门、组织县级老促会编纂出版《红色故事汇》等一批红色书籍;组织编纂出版全市《革命老区县发展史》,该项工作走在全区前列;组织参与拍摄《血染红石》等多部反映来宾市革命斗争题材的电视剧;协调市、县老促会与关工委紧密合作,数十次入老区、进校园,以报告讲座、文艺演出的形式讲好来宾老区革命斗争、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故事;在全市老促会系统组织开展学习宣传践行老区精神活动,赓续红色血脉;抓好老区刊物征订和学刊用刊工作,推动全市老区工作再上新台阶。 覃爱宣竭力为促进老区振兴发光发热,被当地群众赞誉为“紧系老区的红纽带”。2016—2023年,来宾市老促会连续8年获全国老区宣传工作二、三等奖,2023年获评“全区先进老区建设促进会”。覃爱宣于2018年荣获“全国老区宣传工作特别贡献奖”,2021年被中共来宾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3年荣获广西“全区优秀老区工作者”称号,2024年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