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好水出好品”,象州县森林覆盖率高,土壤富硒含量高,大瑶山优质水源覆盖大部县域,县内物产丰富。仲冬时节,行走在象州大地上,目之所及,处处呈现出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特别是在甘蔗、水果及蔬菜产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产业链的全面提升,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机械收割 打造甜“蜜事业” 眼下,正值甘蔗砍收繁忙季节。12月19日,在象州县石龙镇大蒙村的糖料蔗种植基地,两台甘蔗收割机正在田间高效作业,收割、剥叶、切段、装载等工序一气呵成,效率高且节约生产成本。 近年来,象州县为减少人力成本,大力推进甘蔗种植机械化与自动化,推广宽窄行种植、联合及分步式机收。2023/2024年榨季机收量达5.13万吨,机收率5.7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24/2025年榨季计划新增3个分步式机收试点,总数达到8个,目标机收量6万吨以上,亩均成本降低100~150元。 在良种繁育方面,象州县推广高产高糖良种良法,聚焦“五良”(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技)实施创新工程,加强甘蔗种植基地建设,保障甘蔗高产稳产。马坪龙旺厂550亩二级繁育基地已建成,可提供7000多亩脱毒种苗。县内4家加工厂年供2万亩以上脱毒种苗,并建立病虫害联防机制,实现80%以上绿色防控。如在运江镇三里村,水肥一体化设备已普及,村民覃俊鹏采用此技术,甘蔗长势良好,预计甘蔗亩产超8吨,有效提升产量与品质。 此外,象州的制糖企业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推动制糖及综合利用发展实现新突破。广西港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甘蔗渣浆为原材料,生产一次性饭盒、碗碟、刀叉等可降解环保新餐具。自2022年3月中旬投产以来,该公司已使用甘蔗渣浆约3万吨生产环保餐具,年产值约2.5亿元。这一举措实现了制糖业副产物的循环利用,极大地提升了甘蔗产业的附加值。 提升品质 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象州县深入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坚持“三品引领”,加强品牌建设,持续提升价值链。特别是防虫网技术和水肥一体化设备的引入与应用,为生态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助力乡村振兴。 广西恒沣生态农业园区作为象州县百丈乡万亩沙糖桔基地的核心区,占地面积2000亩,分别种植了沙糖桔、茂谷柑和温州柑。在沙糖桔成熟收获的季节,该园区团队忙着在抖音、拼多多、微信视频、淘宝等网销平台同期播放直播带货,通过直播带货的形式销售象州沙糖桔,成功拓宽了水果销售渠道,打通了销售的“最后一公里”。“以前果园就关注生产,近年来园区成为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主力后不断在品牌销售端发力,以提升农产品晓誉度和附加值。”广西恒沣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何雨键介绍。 位于象州镇龙门村委香炉村的广西金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沙糖桔种植基地今年收获第一批沙糖桔时,订单价格达每斤5.2元,订单总量20000斤,较前两年每斤提高了2元。“特色农产品实现优质优价,关键在于质量整体提高,近年来基地建设防虫网技术和水肥一体化设备,并带动数十户农户规范种植,提质增效。”基地负责人刘炫宏说,今年沙糖桔亩均产量8000斤左右,每亩投入成本降低至3000元左右,每亩纯收益预计2.4万元以上。 冬种蔬菜 冬闲田变绿洲 12月9日,笔者走进象州县石龙镇大唐村1200亩贝贝南瓜种植基地,只见一个个墨绿色的贝贝南瓜掩映在郁郁葱葱的南瓜叶中,显得格外结实可爱。村民正忙着采摘、打包、搬运,现场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据了解,贝贝南瓜种植周期短、管理简便,亩产可达2000斤左右。大唐村贝贝南瓜种植基地负责人高家生表示,最近基地接到了大批订单,共30万斤,雇用了40名工人来采收。“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这批货物的采收工作。”高家生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象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功流转了大塘村“旱改水”片区的1200亩土地,并创新性地采取了土地利用策略。上半年,这些土地用于水稻种植,下半年则全面转为贝贝南瓜的栽培。通过“水稻—南瓜”轮作循环模式,不仅有效改良了土壤结构,还显著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实现“一地多收”的目标,从而充分发挥“旱改水”项目的最大潜力。 据统计,象州县今年秋冬计划种植蔬菜10.7万亩,目前已实种植11万亩。其中,冬季发展了6703亩露天蔬菜种植,并加快推进新增的770亩设施蔬菜大棚投产。力争全年蔬菜及食用菌产量达到31.5万吨,增长7%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