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广西大瑶山南麓的东乡河从武宣县五福村掠过,注入大藤山脚的黔江。傲立在江河交汇口的大藤庙,以其古颜丽色成为千古传唱的欢歌。
庙前,矗立的石碑镌刻着“古庙志载建于清初,然有宋瓷明砖残存”字样。勒马村老者李桂芳回忆,不管是纤夫肩拉手拽的木帆船,还是烧柴火的蒸汽船、燃烧柴油的货轮,经过大藤庙时,都要遵循靠岸停船的古训,手提肩扛贡品入庙祈求庙神保佑顺利过往。 原来,柳江、红水河、东乡河汇聚到大藤庙时嘎然急刹,旋转90度后折向东南方向。此时,“魔鬼险道”掀起比人还高的白浪,随后转几个旋涡箭雨般射向两岸礁石。每到此处,船长、水手都会打起十二分精神掌舵,稍一分神,轻则触礁搁浅,重则船底朝天,甚至人货皆无。 站在船上远眺大藤庙,即使是远隔几百米,门联“为国为民铜柱垂勋光宇宙,允文允武越人降服拜旌旗”依然清晰夺目。进入大门,三座威风凛凛、栩栩如生的石像迎上前来,令人肃然起敬。伫立端详,中间是东汉时期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爱国精神闻名的伏波将军马援,左边是身着绿锦战袍、手握经书、武艺超群的东汉名将关羽,右边是明代杰出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三位历史名人功高望重,多次受到朝廷的封诰。 为什么要把他们供奉在一起? 大藤庙俯迎滔滔江水,脚下滩多浪邪,船民把庙建在大藤峡之口,把生命安妥的期望寄托在这些重臣身上,希望他们能保护过往船只。这也许是人们寻求精神慰藉最直接的途径吧。 可现实往往不遂心愿。尽管船主路过必入庙点香纸、行跪礼,虔诚祈求一年四季平安,但在惊涛骇浪的戏弄之下,还是上演船翻人伤的悲剧。 千百年来乞求无数遍的“平安”,直到大藤峡水利枢纽建设完工,才借春风的澎湃动力飞速驶来。 蓄水后,黔江水位抬高几十米,尖礁利石直沉江底。黄泥裹沙石的湍急水流被清澈平缓的水面取代,肆意翻覆船只的“水魔”踪影全无。原来300吨的机帆船要选择航段小心翼翼地擦身躲让,现在5000吨的货船昂首挺胸,斩浪竞航。昔日,千船傍庙祈求、万众燃香朝拜,红烛香纸满江、炮仗震动川谷;如今,江水由浅变深、江面由窄变宽,万船竞技的壮观场景让大藤庙曾经的辉煌黯然失色。有人感慨:“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尽管大藤庙在大藤峡“黄金水道”面前时过境迁,但依然人流如织。一拨拨人流沿着庙背的红石路,不分季节流连深山峻谷,贪婪吸吮清新的空气,沐浴倏忽消逝、片刻又袭的薄纱。 往来鸿儒,谈笑琴音在庙壁抚摸回响。人们逐行细读岁月馈赠的珍稀字句,搜寻砖瓦蕴藏的世界史学魅力价值,揭秘人文瑰宝博大精深的面纱,零距离鉴赏那雄伟壮观的古庙风韵。 现在,驶过大藤庙的航船不再停留,可船长还是下意识地减缓航速,长鸣汽笛。站在船头的人向这座见证时代变迁的庙宇行注目礼,挥手示意,让告别的呐喊在峡口上空悠扬飘游。 常年航行其中,感受过绝望的惊涛骇浪,体验过顽强的苦乐同舟。此时,感恩新时代的情愫如潮涌出:心幸福,万家都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