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忻城县城关镇隆光村红白事文明劝导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一大早就来到弄月屯村民家中,为中午的喜宴紧张筹备,炸肉、洗菜、配菜,有条不紊。“大厨们”按照每桌480元餐标,准备了20桌菜品,丰盛又体面,整个村庄都弥漫着热闹喜庆的气氛。 近年来,忻城县因地制宜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在夜晚、赶圩日、节假日等时间开展“忻风行动”系列活动340余场次,越来越多的群众积极践行移风易俗“五个统一”,摒弃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陈旧陋习,全县各村屯红白喜事办宴开支大大节省,文明“忻风”吹遍大石山区。 傍晚是农村群众休闲的“黄金时段”,忻城县移风易俗工作专班成员联合乡镇、村“两委”干部,趁傍晚时分走村入户,以“夜话”活动为载体,广泛收集村情民意。村干部、“四会”成员梳理村民意见建议,初步制定本村红白事宴席标准、随礼上限等“五个统一”细则。同时,借助小广场、榕树角等群众聚集场所,召开村民大会、户主会等,讨论确定新村规民约。马泗乡马泗村规定新办喜宴,宴席不超25桌,餐标每桌不超600元,倡导“两边走”“零彩礼”;思练镇里伴村约定每年集中举办文明升学礼,拒绝“升学宴”……村民真正成为文明新风的制定者、践行者与受益者。 “‘八规两约’树新风,‘五个统一’移旧俗;红白喜事要报备,简办新办不浪费……”在红渡镇六纳村,村里的文艺志愿者依托“夜话”活动,用山歌传递文明乐章。忻城县以“干部宣讲+草根文艺演出+群众互动”形式开展“忻风夜话”主题宣传活动,发动乡镇党委宣传委员、村干部、“身边好人”进行“微宣讲”,穿插有奖问答环节,当地群众还自发创作了《算命先生失灵记》《闹心的彩礼》等20余个移风易俗主题文艺作品,深入各乡镇、村(社区)巡回演出40余场次,采用山歌、三句半、小品等文艺演出形式,生动宣传移风易俗知识。今年以来,全县开展“忻风夜话”活动80余场次,试点村群众知晓率从62%大幅提升至95%。 忻城县各乡镇延续着“三日一圩”传统,为化解圩日群众热衷“六合彩街”“算命风水街”等不良现象,创新打造了“忻风文明实践圩日一条街”,以文明实践服务破除陈规陋习。每逢圩日,各乡(镇)联合多部门设立多元化摊位,广泛发动个体工商户、大学生等爱心人士投身活动,组织志愿者为群众呈上“文艺演出+理论宣讲+便民服务”的文明实践“套餐”,让群众在赶圩的同时畅享文明成果。“每次我来赶圩,都要过这边逛一逛,上次演彩礼的小品很精彩,这次文明山歌也很好听,听完山歌我还要去排队剪个头发……”前来参加古蓬镇“忻风文明实践圩日一条街”的盘桂江兴致勃勃地说。活动常态化、长效化开展,不定期邀请“全国诚信之星”秦远莲、“中国好人”兰培文等先进典型参与“忻风文明实践圩日一条街”活动,发挥“好人之城”品牌效应,以身边榜样倡导文明新理念。如今,“忻风文明实践圩日”已成为群众热衷的新风尚。今年以来,已开展“忻风文明实践圩日”活动60余场次,惠及群众5000余人次。 节日期间,部分农村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单一,易滋生赌博、酗酒等不良行为。忻城县发挥非遗文化的独特优势,打造壮锦技艺传承基地、山歌传唱基地、小马仔工艺品坊等阵地,发起“壮锦记忆”复兴行动、“妙手生花”技艺传承等志愿服务项目,开展非遗普查工作,共收集到非遗资源条目1218项,系统整理非遗精选名录20个。依托传统节日,探索“民俗+非遗+旅游”节会活动新模式,用活忻城壮族织锦技艺、小马仔供月、忻城壮族歌圩等非遗代表性项目,举办“好日子放在歌里过”村歌赛、“小马仔供月”赏花灯赛等系列非遗传承民俗文化活动,吸引群众沉浸式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破除过节“吃喝之风”,也让非遗文化持续“腾飞”。2024年12月,壮锦传承“益”起行动项目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赛铜奖。今年以来,忻城县举办节日文化活动200余场次,惠及游客、群众25万余人次,有力推动了文化振兴铸乡魂。(张岑东 潘柳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