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近年来,兴宾区以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为目标,积极推进耕地恢复工作,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把有限的耕地资源用于粮食生产,确保粮田良用,让每一寸耕地都能成为丰收的希望之源。 12月9日,笔者走进陶邓镇三育社区复垦田间地头,新栽种的甘蔗长势喜人,翠绿的蔗叶迎风摇曳。在陶邓镇大邓村黄满屯、黄绿屯,1000多亩农田经过平整变成松软的地块,崭新翻耕的泥土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些农田以前都被用来种植桉树,经过我们大力宣传耕地保护政策,群众积极配合,现在已经全部恢复,达到耕种条件。我们将鼓励群众充分利用糖厂的惠农补贴政策,积极种植甘蔗,助力‘甜蜜事业’节节攀升。”陶邓镇党委书记李英凯介绍,今年该镇创新耕地保护方法,巧用“绣花针”功夫精准摸排,为每一寸可恢复耕地精心勾勒蓝图,量身定制复耕方案,现已成功让6000多亩耕地重焕新颜。 陶邓镇耕地恢复取得良好成效,是兴宾区扎实推进耕地恢复工作的缩影。为全面推进耕地恢复工作,近年来,兴宾区科学规划、精心组织、严格实施,以“长牙齿”的硬措施深入开展耕地“非粮化”“非农化”排查整改工作,同时织牢织密长效监管“防护网”,全力守护复耕成果,助推耕地保护工作提质增效。今年以来,全区完成耕地恢复约11万亩。 组织引领,科学谋划固根基。由区四家班子领导挂点联系乡镇,分片区、分乡镇统筹推进耕地恢复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组建“耕地守护先锋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耕地恢复宣传工作,引导群众树立耕地保护理念。同时,详细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耕地恢复工作任务和时间节点,有力有序推进耕地恢复工作。 因势利导,政策扶持兴蔗业。立足甘蔗产业发展优势,充分发挥政策补贴的杠杆作用,用活激励“良方”,将耕地恢复与糖厂“退桉还蔗”惠农政策相结合,全方位、多渠道宣传补贴政策,鼓励引导群众自发参与耕地保护行动,利用恢复的耕地发展甘蔗产业。相关部门通过加强技术指导、提供优质蔗种等措施,提升甘蔗产量与质量,推动“甜蜜事业”高质量发展。 集中流转,复耕保障提质效。聚焦耕地无人耕、耕地无力耕等难题,积极推进土地集中流转,将恢复后的耕地流转给种植公司、种植合作社或村级集体经济承包种植甘蔗、玉米、土豆等粮食作物,确保实现整改一块、流转一块、种植一块、管护一块的“四个一块”工作目标,真正让“良田”回归“粮田”,推动耕地恢复量质并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