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甘蔗收获季,在忻城县田间地头,蔗农正忙着砍蔗、除叶、捆扎、搬运、装车;在忻城糖厂门口,装满甘蔗的大货车有序排队过磅,生产车间内制糖生产设备高效运转,机器轰鸣、甜味弥漫,奏响了产业振兴的“甜蜜曲”。 产业兴,则百姓富;产业强,则经济强。近年来,忻城县把发展特色富民产业作为持续增加脱贫群众收入的重要举措,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壮大县域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端牢“糖罐子” 过上好日子 “只要家里没有什么事,有人需要砍甘蔗我都会去帮忙,一天能挣100多元。”思练镇桥头村村民秦万能笑着说。 桥头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汉海告诉笔者,去年,桥头村、加豪村和新练村合作社“抱团”种植甘蔗470亩,预计原蔗料进厂2400吨,产值约130万元,合作社分红43万元,盈利产值达15万元。 近年来,思练镇积极响应“桉退蔗进”号召,大力发展糖料蔗产业。2024年,全镇甘蔗种植总面积约1.1万亩,预计总产量5.3万吨,产值可达2800万元。 蔗糖产业是忻城县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该县持续实施“藏糖于地、藏糖于技”战略,加快糖料蔗生产水肥一体化建设,统筹推进糖料蔗稳产提质增效和糖业产业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促进蔗农增收、糖企增效、供给安全。 “忻城甘蔗有效面积7.8万亩,糖料蔗预产量40万吨。”忻城县南华糖业有限责任公司忻城糖厂副厂长蓝东介绍,该公司从去年11月26日开榨,将持续到2025年3月下旬,入榨全县12个乡镇的甘蔗,日榨量约3500吨,产糖率预计达到13%,工业产值达3.2亿元。 种植糯玉米 鼓起“钱袋子” 熟制糯玉米棒、灌装糯玉米粥、糯玉米粽子、糯玉米木薯羹……在忻城县林管家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货架上,摆放着各种忻城糯玉米产品。“以前糯玉米产品比较少,现在我们自己加工生产各类产品,并通过网络销售、带货直播,价格比较高,整体效益好。”该公司总经理林建宇表示,稳定的销售渠道,使得农户一年每亩地的收入能增加上千元。 “忻城糯玉米全身是宝,玉米粒可加工成玉米头、玉米粉、玉米面,玉米杆可加工成牛羊饲料。”城关镇农户蓝廖宣说,以前还为家里10多亩糯玉米愁销路,现在糯玉米火了,销路不愁了,价格也高了,每亩地年均增收2000元。 忻城糯玉米是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近年来,该县积极推进糯玉米功能区和优势区建设,打造糯玉米特色产业园,生产加工真空包装熟制糯玉米棒、自主研发罐装糯玉米粥等系列产品,走上“育、繁、推、加、销”一体化的发展路子。目前,城关、古蓬、马泗、安东、遂意等乡镇都在大力发展糯玉米产业,以及尝试一年种二季、三季,错时种植、错峰收获,实现鲜糯玉米棒“天天有上市”。2024年,全县糯玉米种植面积10.75万亩,产值约4亿元。 养好小蜜蜂 闯出新路子 “大家好,这款忻城遂意百花蜜十足纯天然,属顶级品质,一盒三大包,一包八袋,独立包装、方便携带……”在直播间,主播正极力推荐遂意高山野蜂蜜。 蜂蜜产业是遂意乡的特色产业之一。2023年,遂意乡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丰富多样的蜜源植物,争取到中央补助资金44.88万元,实施野蜂蜜加工扶贫车间项目,创建养殖蜜蜂“天然蜜场”,大力发展大石山蜂蜜产业,实现生态保护恢复、村集体经济壮大、群众增收致富“三丰收”。 据遂意乡野生蜜蜂驯养产业技术顾问覃玉东介绍,目前该乡已在11个行政村建设11个生态蜜园示范蜂场,并打造3个有地方血统的中蜂蜂种场,约有蜂箱1500个,涉及养蜂群众850余户。截至目前,全乡收获优质野蜂蜜1.22万余斤,综合产值超过140万元,其中板桐村产蜜最多、达1600多斤。 忻城县地处大石山区,山美、水美、生态美,曾获评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近年来,该县积极引导遂意、北更、古蓬、红渡、思练等乡镇群众,大力发展野蜂蜜、金银花、竹子、油茶、桑树、任豆等经济林木及林下经济,打好“生态+发展”绿色组合拳,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