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在兴宾区凤凰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黄安优质“双高”糖料蔗基地,随处可见蔗农忙碌的身影,田间地头呈现一派繁忙的景象。这是我市糖料蔗产业的核心区域,也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蔗糖是我市的支柱产业。数据显示,全市目前共有甘蔗类专业合作社489家、家庭农场668家、龙头企业4家,并构建“甘蔗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甘蔗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甘蔗专业合作社+科研院校”等多层次经营体系,推动糖料蔗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散地”变“金地” “以前种甘蔗,地块零零散散,东一块西一块,管理起来特别麻烦,产量也上不去。”凤凰镇黄安村蔗农余云开回忆起过去的情景,不禁摇头叹息。 过去,黄安村369户村民的6500亩耕地被分割成1683块,最小的地块只有几分地。由于土地分散,机械化作业难以开展,甘蔗单产长期徘徊在每亩4至5吨,效益低下。 穷则思变,余云开牵头成立了造福甘蔗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动员122名村民“带地入社”,将分散的土地进行整合。经过一番努力,全村零散地块被整合成33块大田,形成了4150亩集中连片的“双高”糖料蔗生产基地。 “合作社+农户+基地”经营模式由此诞生,推动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和全程机械化作业,为黄安片区成为当地“双高”糖料蔗基地核心区创造了有利条件。“土地整合后,机械化作业方便多了,甘蔗产量也大幅提高。”余云开笑着说。如今,黄安村的甘蔗单产已提高到8吨以上,每亩增收600元以上。 行距间的科技值 经营主体的多样化推动了分工的变革。朝着全程机械化和水利化的目标,我市改变过去传统糖料蔗种植理念,提出“七分种植三分管理”。 “整个生产过程,蔗农只需承担农药、化肥的成本费和人工费,其他事全部交给我们合作社统一管理。”余云开介绍,基地由合作社统一并地、种植、植保、机械化收割及运送。 每到收获季节,甘蔗收割机在物流网、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的指引下,来回穿梭进行作业。这可多亏了基地推广的宽行种植,目前核心片区全部采用1.5米至1.8米的宽行距种植。 “通过培训,我学会了宽行种植技术,甘蔗从耕到收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兴宾区凤凰镇周村村民莫崇虚说道。宽行种植技术不仅提高了甘蔗单产,还降低了人工成本,推动甘蔗产业向“蔗叶回收—焚烧发电—肥料生产”的链条延伸。 小小的行距,凝结着科技引领的力量。近年来,我市积极引进人才和技术,聘请高级农艺师组成专家技术团队,参与“双高”糖料蔗基地生产技术的研究试验与推广,推动人才、技术等现代生产要素向合作社集聚,提高甘蔗生产种植的技术含量。 农机齐奏新乐章 如今,我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机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周边农户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这场“双向奔赴”激荡起越发响亮的“甜蜜”新乐章。 “90后”新农人余才库既是甘蔗种植大户,也是凤凰镇福库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他平时除了种好自家1200多亩甘蔗外,还为周边300多户蔗农、1万多亩蔗田提供机械化作业服务。 “传统人工收割,每人每天只能砍收甘蔗1吨,现在用中型收割机,一天能收80至100吨,效率提高了近百倍!”余才库兴奋地说道。他的合作社拥有50多台(套)现代农机,包括收割机、种植机、拖拉机和无人机,装备值拉满! “去年我承包了1200亩地种植甘蔗,在翻地栽种、打药除草、甘蔗砍收等环节,都实现了全过程机械化,省时又省力。”余才库算了一笔账,一吨甘蔗的收获成本需要170元,但通过合作社提供的机械化收获服务,每吨仅90元。他计划今年把甘蔗种植面积扩大到2000亩,带动更多村民分享种植收益。 通过创新经营模式、引进科技人才、推动机械化作业,我市不仅实现了糖料蔗产业的提质增效,还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蔗海里,多方合作的“蜜”方让越来越多的蔗农尝到了甜头。预计2024/2025年榨季,全市进厂糖料蔗900万吨左右,制糖及综合利用产值突破160亿元、增长14.3%,实现历史新高。 “我们将积极培育壮大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建一批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和示范家庭农场,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助推企业、基地、农户实现多赢发展。”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覃焕发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