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启高是兴宾区河西街道金海社区居民,自2005年退休以来,他一直义务修补坑洼路面,以及小区、公园等场所的公共设施,用爱心和行动温暖着身边人,传递正能量。 李启高居住在老旧小区,他注意到,身边的一些公共设施年久失修,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还给居民出行及生活带来不便。于是,他萌发了义务修路的念头,并出资购置维修工具、沙石等物料,将损坏的设施及坑洼路面修补好。 就这样,李启高开始了长达19年的修补之路。在这期间,只要有空他就会骑着电动车到处看看,发现道路有坑洼便带上工具和材料前往修补。每次修补路面,他都要骑电动车来回好几趟,但他并不觉得辛苦,还总是乐呵呵地说:“都是力所能及的小事,这点辛苦不算什么,只要我身体还行,就会继续干下去。” 李启高并不富裕,平时省吃俭用,却乐于把花在义务修路上,他已记不清自己补过多少个坑、修过多少张凳子,花了多少钱买水泥、沙子等材料。他认为,作为一个公民,有责任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义务修补十余年,李启高也曾不被理解。有人认为他瞎折腾,有人认为他在管闲事。每每听到这些议论,李启高总是微微一笑,然后继续干好手中的活。“修路就是想让大家走得舒服,修补平整走得也安全。”正是这份朴实与坚持,才让李启高更显得真实和感人。后来,他的坚持渐渐赢得大家的理解和支持,身边的一些熟人也在向他看齐,自发投入公益事业。 “李大哥人很好,看见他做好事时,我会掏出手机帮他拍照记录下来,将正能量传递出去”“补路、修凳、打扫卫生……对老李哥来说是家常便饭”“一个老人家还在坚持做好事,到处义务修补,我既心疼又感动,偶尔也会给他搭把手”……谈到李启高的善举,邻里街坊纷纷为他点赞。 对于自掏腰包义务修路这件事,李启高的女儿表示,只要父亲高兴、快乐,全家人都会支持他。外孙女更是将李启高当做榜样,一说起外公的故事,心里感到十分自豪。 “父母的言传身教,让我从小养成了帮助他人的良好品质,有一份光就想发一份热。”李启高说。1950年,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懂事开始,父母就教育他要多做好事,多帮助他人。父母的言传身教如雨露般滋润着李启高,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种子开始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现在,漫步在市区金海公园附近,随处能看到李启高维修的痕迹。因为他的坚持,公园变得越来越美;因为他的爱心,市民脚下的路变得越来越平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