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女散烟花、“非遗”靠近看、农耕相伴游、醒狮同欣赏、团拜乐翻天……年初三,原汁原味的岭南“年味”,吸引着长年在外的亲朋好友络绎不绝地向这个村涌来。 它就是广西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中的洛桥村,标志性古民居武魁堂敞开胸怀喜迎散居在全国各地的亲友。 一大早,男女老少齐动手,祖厅及周边环境在创意“梳妆打扮”下旧貌焕新颜。灯笼映红风尘仆仆的脸庞,鲜红的楹联手舞足蹈把忙碌的人儿拥入怀中。随着一阵阵“砰……噼啪”八仙祥云在头顶绽放,遍地红纸屑烘托起暖暖的亲情与喜悦。 祭祖是开场戏。 祠堂供桌上,自产的香水柠檬、武鲜柑、红心柚琳琅满目;橙黄的禾草鸡、首尾相顾的五花肉、眨巴着眼睛的泉水鱼散发着庄重的氛围;在袅袅烛香弥漫中,人们鱼贯鞠躬敬拜先祖。这不仅是对祖先的怀念,更是牢记先人教诲、传承家族优良传统的必行仪式。 春节团拜会是该村第一次亮出历史文化底蕴的创新,也是一场全民沟通情感的盛会。随着村理事会老中青新成员上台自我介绍,给今后持续举办年俗盛宴搭好了舞台。 新当选的会长梁祖德倾情回忆:“清朝时期先祖开基立业,耕读持家,首创私塾破除蒙昧。1840年得到武宣地方政府授予‘谨饬可风’牌匾,表彰梁氏先祖梁元金创办私塾,兴学重教的贡献。后代梁在卿被广西巡抚授予‘武魁’名载史册。全村人才辈出600多人,其中侨居海外29人、研究生6人、大中专生160人。借此机会,我们敬祖先,感恩德,延续家庭和谐、亲情传承的好家风。” 部队转业军人、退休干部梁宗平,慷慨支持聚餐开支1万多元。他坦言:“为什么要组织团拜活动?主要是因为家族子弟平时天各一方,互不熟悉。借助春节搭建平台给大家相互认识增进了解,达到在外有联系、回家如手足的目的。” “放烟花、贴春联、看舞狮、祭祖先、抽文奖、赏古居、聚土餐、演村晚,连环活动让每一个村民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祝福。”前会长、现荣誉副会长梁元耀的介绍清楚明了。 沉浸式体验,零距离触摸古建筑人文是重头戏之一。 祖祠武魁堂建于明清时期,鹅卵石砌成的民居、古井、里巷四通八达,是古村落的典型代表;精美的壁画、古色古香的牌坊、匾额比比皆是;灵活灵现的石磨、石狗、石础、石碑、石门栩栩如生述说着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 在读大学生梁祖亨此次回乡目不暇接:“我很喜欢古老的浓郁氛围,今年特地带同学感受洛桥年味,体验磨米浆、炒茶叶、炸鱼圆和葱粑粑‘非遗’传统技艺。此行含意深远,我回学校后要向老师同学多宣传博大精深的武宣特产。” “作为本村人原来对‘武魁’‘乡饮介宾’‘谨饬可风’都是似懂非懂。村里92岁老人梁宗仕解释后,我们才懂得原来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中国民族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梁丽珍毕业后选择到东莞某集团公司做农牧鱼饲料化验员,她想为产业发展尽一点力,让家乡的文化与经济并驾齐飞。 让小朋友欢呼雀跃,老少情景交融畅酣淋漓的当属团拜宴。 洛桥村在国家4A级景区百崖大峡谷山脚,卧于风雨不侵的田园和广西大瑶山南麓的清澈溪流间。人、村、景和谐共生了土生土长的富足物产。 大家早已备好自家种的青菜、自养的猪鸡、自产的鱼圆米酒。围着香气沸腾的汤锅,互相夹菜、敬酒,畅谈家常里短、农业生产经验以及未来的规划和期望。 在广东东莞虎门搞物流,月收入3万多元的梁祖锐吃得额头直冒热汗:“我们平时在外打拼很少回家,亲戚朋友大多是相遇不相识。这次聚餐成为交流经验,丰富人生的大课堂。不仅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沟通,也为各自新起步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动力。” 团拜会在促进家人团聚同时,也带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机遇。 37岁的梁祖谊在广西某农业公司做农资销售。他认为,团拜聚餐是一种充满欢乐、温馨和希望的活动,它延续了许多即将消失的传统习俗,留下亲邻们的朴实无华和对生活的热爱。 91岁高龄的陈碧琼紧紧地握住团拜会筹备组成员梁元耀的手说:“感谢慰问困难户和独居老人。父母和亲人团团坐,老人忆过往,年轻人讲努力,孩子谈新年。句句传亲情,让我们这些老人真正感受到温暖的年味。” 外地走亲访友的游客路过洛桥武魁堂,见到热闹非凡的场景也顺路一探究竟。融入文化知识抽奖的行列,近距离感受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团拜会持续到篝火燃起。璀璨的灯光秀、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剧、激情澎湃的广场舞,让洛桥村夜色绚丽、人气不减。 这一天,每一个沉浸在文明演变、历史风云中的人,无不丰富了生命的厚度和广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