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用水很方便,交水费也方便,用手机扫码缴费,用水情况清清楚楚。”1月20日,忻城县思练镇龙东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姚丁文一边向笔者展示用水App,一边介绍以前和现在用水的差别。
据介绍,忻城县投资215.74万元,实施龙东村管网改造工程,19个屯1494户全部接通自来水,安装智能水表。由于水厂运营成本低,村委作为运营管理单位,每月为村集体增加收入3000元以上。不仅如此,大塘水厂(大同片区)、果遂花红水厂、城关板现水厂受益群众还积极配合管网改造,自筹资金安装智能水表。 推广智能供水是忻城县实施农村供水工程的一个典型。2024年以来,在自治区水利厅、来宾市水利局的指导下,忻城县委、县政府领导县水利行政主管部门科学决策、精心部署,打响农村供水保卫战,强化农村供水工程建管工作,进一步提升全县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 加大投入,提升供水保障能力 忻城县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理条件特殊,结合大石山区供水实际,县委、县政府积极组织县水利局深入基层开展调研,以管网互联互通建设为重点建设内容,辅以水源改造、打井工程、维修养护建设等措施,加大投入,加强管护,强化水质,持续推进农村供水设施建设。“十四五”以来,全县统筹投入乡村振兴资金1.5609亿元,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232个,受益总人口38万人;争取各级资金1202万元,实施农村供水维修养护172处,受益人口26.63万人。 针对大石山区农村供水水源参差不一、供水能力不稳定、抗旱力薄弱的问题,忻城县实施农村供水管网互联互通工程,取长补短,力求水源共享,同水源、同水价、同水质、同管理,给农村单一不稳定水源加上一道保障,通过“双水源双保险”模式,提升大石山区供水保障能力。“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1858.15万元实施管网互联互通工程29个,联通管网长度共10.4万米,覆盖全县12个乡(镇)35个行政村140个自然屯;联通管网覆盖全县4318个农村家庭生活饮用水柜,基本达到全覆盖目标。 改造升级,让群众喝上优质水 在忻城县北更乡、遂意乡、果遂镇等乡镇的半山腰上,随处可见形似蘑菇的水柜。据当地群众介绍,这些是水柜的“帽子”,以前生活水柜没有盖子,水质容易受污染,用水很不放心。目前,全县共有农村家庭水柜7975个,其中生活饮用水柜4333个、生产用水柜3642个。 2023年7月,忻城县研究制定人饮家庭水柜加盖建设方案,当年8月底前完成全县1935座人饮家庭水柜加盖建设任务,同时对生产用水柜设置标识及安全警示牌,备用水源水质进一步提升。 2024年受极度干旱天气影响,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导致使用城关镇鸡叫屯水源的县城自来水厂、黄金村水厂供水不正常,辖区6万人的正常饮水受到严重影响。对此,县领导组织有关部门研究解决饮水问题,县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县消防救援大队为深入溶洞人员提供防护;项目所在地政府及时解决施工临时用地。 “我们多次走访周边村屯老人,查阅县志、水利志了解1957年建设的鸡叫引水工程有关地下封堵大坝情况,并5次进入深68米的溶洞,利用无人机潜入洞中查找大坝位置,确定封堵施工方案。”忻城县水利局局长韦凤益介绍,在施工作业面有限的条件下,5台机械日夜进行封堵灌浆,经过39天艰苦奋战,地下水位上涨37米,并从五星隧洞流出,地下水变成了地表水。 该项目建成后,周边2000多亩农田得到灌溉,同时解决了黄金村和县城近6万人的“饮水难”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