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来西亚生活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拜访参观了很多学校。要说哪所学校是我最熟悉的,那自然是我所就读的学校还有槟城的马来西亚理科大学。一所学校是我在马来西亚生活的大本营,另一所学校是我休闲放松的好去处,每当我感到疲惫不堪时,海景房和中国美食的召唤声就会从那里传来。 两头跑的生活让我对这两片原本陌生的地域逐渐熟悉起来,也不免和其他人产生了接触。身在异国他乡,我最愿意接触的自然是流着同样的血、说着同样的话的中国人。但奇怪的是,我发现两所学校的中国学生,其人际交往氛围大不相同。具体点来说,我所就读的学校里,中国学生比较寡情;而马来西亚理科大学的中国学生相比较而言显得很热情。同在异乡为异客,他乡遇故知,不应该和和美美,其乐融融吗?为何要如此冷漠?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长时间。我尝试过出门社交获取信息,探寻寡情的背后究竟潜藏着怎样的缘由。是学习成绩的好坏?是财富的多寡?是认知的差距?是出身的高低?是生活环境的优劣?抑或是性别的差异?我曾设想过很多种理由,思考推导一番后,每一种理由似乎都是真相,又似乎都不是真相,我一时之间也找不到答案。 在我抓耳挠腮,毫无头绪之际,一篇名为《为什么要在30岁之前多出去走走》的文章进入了我的视野。文章号召大家在30岁之前应尽可能地多出去旅游,缺少资金就在国内多走走。若是预算充裕,就去国外拓宽视野。如果30岁之后再去旅游,你的寡淡和闭塞会使旅游的效果大打折扣。 寡淡和闭塞?我似乎抓住了什么。 文章进一步阐释了旅游的真谛,我与之抱有相同的想法:旅游对于个人来说,最大的受益之处在于接触迥异的人,处理各色的事件,欣赏风景之类的事情与之相比反倒有些无足轻重,毕竟风景年年有。古人虽有“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的说法,这个须臾放在地理时间的尺度上确实算是刹那之间,然而放在个人生命的维度来讲,是一个漫长到仅剩下数字的字符。即便真正的错过了,也会有画卷影像重现它们的风采。如若是与某些人或某些事失之交臂,可能终生也再无机会追回了。回想起古人写的那些游记,通篇纯粹写景的很少,大都要穿插记叙人或者事情。古人是明白“人”与“事”的重要性的:美好的风景不过是人生长河中的一片落叶,渺小而又转瞬即逝。唯有那些奇人异事,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沉入河床,成为构成个人底蕴的泥沙。 以接触人和事为目的的远行吗?这样看来,上学也算得上是一种旅行啊。 不过在这场旅行中,学习课本知识这一目标被抬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上,让我们忽略了它旅行的本质。古人的训诫,知易行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概也是在呼喊学习的旅游本质吧。趁着还没有到30岁,赶紧去旅行,去学习吧! 为什么非得30岁不可?想想看,大部分到了30岁的人,要么已经步入职场有几年时间了,要么已经成家若干年了,生活环境发生了剧变。这个时候,人的注意力会更多地集中在家庭或事业相关的事情上,变得狭隘且利益至上,变得胆小且容易担惊受怕,变得计较且吝啬。就像我所就读的学校的大部分学生一样,他们大都年过三旬,不肯分半分多余的精力到其他的事情上,他们的眼里只有家人和任务。对于这种现象,成年人会给予“变成熟了”的高度评价,本是一件好事情。但是世界上没有免费的事情,这种“变成熟”所支付的费用便是葬送了未来很多的可能性,毕竟你已经基本切断了与大世界的通路,只关注属于自己的小世界。 马来西亚理科大学的中国学生大都是在校生,没有这么“成熟”,所以热情且顾忌较少。虽然免不了摔跟头,却营造出了一种“你爱我,我爱你,大家一起甜蜜蜜”的气氛,因此很多难事在这种互帮互助下化解了。我的校友们则还在苦大仇深,势单力孤,用小团体的力量迎击风浪。运气不好的被拍成了渣渣,运气好的得到了另外少量“不成熟”人的接济,勉强渡过难关。到头来,还是“不成熟”成就了“成熟”。当然,不乏实力强劲的独狼,可以披荆斩棘,顺利通关,可这不是一种原地踏步吗?因为你不过办成了本就力所能及的事情。 凡事无绝对,也有那些过了30岁依旧保持热情的人,其他人的人生如果是半场旅行,那么这部分人的人生才如同人们常说的那样是一场旅行。我想这可能是因为他们之前的旅行并不是走马观花,领悟了,受用了,才会一直保持不变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