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起,哈尔滨工业大学与金秀瑶族自治县开启了一段延续9年的温暖故事。每年,哈工大精心挑选优秀学子,组建哈工大研究生支教团广西金秀队。他们跨越3000多公里,从东北一路奔赴西南,投身金秀的教育事业,用实际行动践行报效祖国、建功西部的伟大使命。
缘起:跨越3000公里的奇妙缘分 王祎晗,现任哈工大研究生支教团广西金秀队副队长。她和金秀的缘分要追溯到2022年。 那时,大二的王祎晗报名参加哈工大在金秀的暑期社会实践。初到金秀大樟乡,在大城市长大的她被眼前景象深深吸引。田间鲜嫩的蔬菜、自在奔跑的鸡鸭,还有热情拉着他们去家里做客的家长,这些电视里才有的乡村画面,让她对这片土地充满好奇。实践期间,王祎晗结识了一个女孩,谁也没想到,两年后这个女孩成了她课堂上的学生。这份奇妙缘分,加深了王祎晗与金秀的联系,也为她之后的支教之路埋下希望的种子。 启程:奔赴西部的教育理想 2024年7月,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和对西部的责任感,以王祎晗为副队长的15人支教团队抵达金秀,王祎晗被分配到桐木中学教化学。团队成员都是大四毕业且获得学校保研资格的优秀学子,本可在舒适校园继续深造,却毅然投身西部教育。 前往金秀之前,哈工大邀请两年前广西金秀队队长为他们培训,分享教学经验与生活心得。这种传承精神激励着支教团队不断前行。然而,初到金秀,西部山区的教学质量与预期差距较大,王祎晗原本准备的“学霸秘籍”在现实面前受挫。站在讲台上,但看着学生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她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为这里的教育带来改变。
成长:在磨砺中找到教学真谛 面对教学难题,学校为支教队员们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实行“一对一”师徒结对。队员们虚心向当地老师请教,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快速适应这里的教学节奏。 在王祎晗所教的班级中,学生盘向阳的性格变得更加开朗,成绩逐步提升,学习态度愈发积极。看着学生的进步,王祎晗心中满是成就感,也更加深刻体会到哈工大对金秀长期支教帮扶的意义与传承。在这个过程中,队员们逐渐适应教师角色,教学技能日益成熟,与学生们建立起深厚的情谊。 教学之余,王祎晗会向学生讲述哈尔滨的北国风光,介绍哈工大这所令国人骄傲的学府。在讲解北国风光时,有学生问:“老师,过年回校,你能给我们带一把哈尔滨的雪吗?”天真而真诚的话语,让她更加深爱这里的学生。而金秀学子分享的瑶都风土人情,也让她更加热爱这片土地。
担当:全方位助力学生成长 支教队员的目标不止于日常教学,他们深知拓宽学生视野的重要性,借助哈工大的社团经验,王祎晗主动承担起学校科技社团的教学工作。科技社团以手工制作模型为主,投石机、陀螺等趣味项目激发了学生们对科技的浓厚兴趣。看到学生制作模型时专注的神情,王祎晗感慨地说:“看到孩子们沉浸在科技的世界里,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2024年秋季学期,在支教队员牵线搭桥下,哈工大学子与金秀学生开展了一次书信传情活动,让山区学生与来自名校的学霸们互动,以此激发西部学子积极成长的理想信念。队员们还计划发挥哈工大航天优势,在今年四五月开展航天科技相关课程,进一步点燃山区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情,为将要开展的科技节做准备。
融入:文化交融共筑深情厚谊 支教期间,队员们积极融入当地文化。2024年金秀盘王节,王祎晗穿上学生借给她的瑶族服装,与当地瑶族同胞一同载歌载舞,沉浸式感受风土人情,让她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愈发深沉。 支教团还计划举办航天科技文化节,展示机器人、航模等,打开学生望向广阔世界的窗户。同时,与日常教学、科技社团活动、书信交流等形成全方位育人体系,从知识传授、兴趣培养到文化感知,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支教团的队员们给学生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缓解了学校教师不足的问题,给山区的老师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机会。”在金秀桐木中学副校长梁丽斌眼里,支教团队员品学兼优,专业知识非常扎实,除了完成分配的教学任务,支教团队还主动担任学校的科技社团活动,他们敬业认真的教学态度和创新探索的精神,让学校的教学质量、综合素养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 哈工大研究生支教团广西金秀队,用青春和汗水在西部大地上书写动人篇章。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为金秀教育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让青春绽放出耀眼光芒,为山区孩子的未来铺就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 (本报记者 吴清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