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宛如一片知识的海洋,每一次扬帆起航都充满了未知与惊喜。在这片海洋中,我与学生们一同航行,不断碰撞出绚丽的火花,点亮了求知的道路。 一堂关于古代诗词的课上,我原以为会是一次按部就班的讲解。然而,当我提到李白的《静夜思》时,一学生突然举手问道:“老师,李白在写这首诗时,真是看着那轮明月就特别想家吗?他为什么不给家人打电话或者写信呢?”这个看似天真的问题,却瞬间让整个课堂陷入了沉思。孩子们纷纷开始想象古代诗人在异乡的心境,我们一起探讨了古代通信的不便,以及明月在古人情感寄托中的重要意义。那一刻,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与思索,这小小的问题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一场关于古今情感差异的热烈讨论。 还有一次,在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对于文中所描绘的童年乐趣,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百草园的神秘让他们向往,有的则对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感到好奇。一个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学生怯生生地说:“老师,我觉得鲁迅先生小时候虽然快乐,但也有很多无奈。”这一观点引起大家的关注,于是我们开始深入剖析文本,从字里行间寻找那些隐藏的情感线索。学生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有的从描写手法入手,有的从作者的经历去推测。原本一篇熟悉的课文,在大家的交流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鲁迅先生的童年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 记得有一回,我们讲评作文。一学生的作文中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将秋天的落叶比作“大地的书签”。其他同学对这个比喻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认为新颖巧妙,有的则觉得不太恰当。于是,我们围绕这个比喻展开了一场关于语言创新和准确性的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欣赏和评价他人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教授经典名著《红楼梦》的片段时,学生们对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纷纷发表自己对于爱情、命运和封建礼教的看法。有的学生同情宝玉、黛玉的遭遇,有的则对封建制度进行批判。课堂上,观点的碰撞、思想的交锋,让我深切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的善良和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更是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 这些在语文课堂上与学生们碰撞出的火花,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学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而是一场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互动之旅。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颗独特的火种,当他们的思维相互交织、相互激发,便能燃起熊熊的智慧之火。 作为教师,我珍惜每一次火花的碰撞,它们让我看到学生们无限的潜力和可能性。也正是这些瞬间,让我更加坚信,语文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场所,更是心灵交汇、思想碰撞的舞台。在未来的教学中,我期待着与学生们共同创造更多的精彩,让这些火花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引领他们在语文的世界里不断探索、不断成长。(作者系武宣县实验小学城东校区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