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艺人”彭凤娇正在编织簸箕。 在象州县运江古镇的一间百年老屋门前,“守艺人”彭凤娇坐在小凳上,手指灵巧地穿梭在竹条之间,她用一双巧手,编织着一个个精致的簸箕。 彭凤娇的手,粗糙却很灵巧。竹条在她手中,仿佛有了生命,上下翻飞,左右穿插,不一会儿,一个簸箕的雏形便显现出来。 “编织簸箕,讲究的是手感和节奏。手要稳、心要静,才能编出好簸箕。”彭凤娇说,簸箕是生活用品,不能马虎。每一个簸箕,都要对得起用的人。 彭凤娇的簸箕,以结实耐用、做工精细著称。她编织的最大簸箕甚至可以用来睡觉,夏天躺在上面,凉爽惬意。这种特殊用途的簸箕,也有不少人找她定制。 彭凤娇说,她的编织技艺源自家婆。她刚嫁到运江古镇时,家境比较拮据,家婆便编织簸箕以补贴家用。她在一旁观看,逐渐学会了这项技艺。 “编织簸箕看似简单,实则繁琐。从选竹、破竹到编织、修整,每一步都需要很细心。”彭凤娇说:“破竹最难,力道要恰到好处,不然竹条容易断。编织的时候,手要稳,不然簸箕会歪。” 空闲时,彭凤娇就会去别的村子里挑选竹子。“竹子要选老的,韧性好,编出来的簸箕才结实。”她选好竹子后,开始破竹、削条,准备编织的材料。一坐就是一天,直到天黑才收工。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金属、塑料制品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竹编器具。彭凤娇的簸箕,销量大不如前,但她从未想过放弃。“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丢。”彭凤娇说。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竹编技艺,彭凤娇开始尝试创新。她将传统的簸箕与现代元素结合,设计出了一些小巧精致的竹编工艺品。她说:“这些工艺品,可以用来装水果,还可以当装饰品。年轻人很喜欢。” 如今,彭凤娇的簸箕早已成为古镇记忆的一部分。不少游客来到古镇,都会买一个她编织的簸箕作为纪念。彭凤娇总是热情接待,耐心讲解编织技艺。“希望通过我的簸箕,让更多人了解千年古镇,了解传统手艺。” 近年来,当地政府也开始关注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彭凤娇最大的梦想,就是有一天竹编能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她说:“只要还有人用簸箕,她就会一直编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