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既能照顾老人孩子,每月还能挣3000多元,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去年12月,在忻城县古蓬镇龙利村的竹笋加工车间里,脱贫户蓝秀英熟练地给鲜笋称重,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这是她参与村党委“支部带动、党员带头”产业项目的第二年,也是忻城县以党建引领民生改善、推动高质量就业的生动缩影。
2024年以来,忻城县坚持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创新构建“党建+就业”联动模式,通过组织驱动、产业带动、服务促动,为群众铺就一条增收致富的“快车道”。截至当年12月,全县城镇新增就业1828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517元,同比增长7.9%,增速位居来宾市第二。 红色引擎激活就业动能 “我们推行‘基地+党支部+村集体+农户’模式,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让党员成为产业发展的‘领头雁’。”在龙利村千亩富硒糯玉米基地旁,村党委书记秦远莲介绍道。她身后,翠绿的糯玉米与金黄的竹笋基地交相辉映,构成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忻城县以“党建链”串联“产业链”“就业链”,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建桑蚕、糯玉米等6个重点产业链专班,分片指导基层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村企联营项目。其中,红渡镇“联营村企”模式成效显著:12个行政村与龙头企业联营发展桑蚕产业,预计全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00万元,带动分红388.95万元。 “我们联合企业开展‘点对点’劳务输送,今年已组织900多名劳动力赴粤返岗。”忻城县人社局党组书记韦锦春介绍,通过“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专项活动,全县已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40场,提供岗位2031个,达成就业意向79人,发放政策宣传材料2万余份。 特色发展拓宽就业渠道 在忻城县城南新区的林管家食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主播正在直播间里热情推介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糯玉米。“我们的糯玉米鲜棒、糯玉米粥全网热销,上半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公司总经理林建宇自豪地说。 忻城县依托桑蚕、糯玉米、电商等特色产业,打造“一产带二产促三产”的就业闭环。目前全县桑园面积达25.39万亩,年产值7.9亿元;糯玉米种植10.2万亩,年产值3.6亿元;电商从业人员超1000人,上半年网络零售额达1.35亿元。 “以前要到广东代加工,现在‘家门口’就能完成。”在古蓬镇竹笋加工厂,工人莫仁忠说。据了解,镇党委争取衔接资金321.89万元建设了竹笋加工厂,实现日处理鲜笋20吨,吸纳30余名搬迁群众就业,人均月增收2500元。 精准施策托起民生温度 夜幕降临,在易地搬迁安置点聚福新城,夜市摊位灯火通明,搬迁群众韦桂英忙着招呼客人。“政府免费租摊位,还补贴水电费,我摆摊卖忻城特色小吃,每月能挣4000多元。”她感激地说。 近年来,忻城县创新实施“四轮驱动”就业帮扶:认定11家就业帮扶车间,吸纳167人;组织“点对点”劳务输出51人次;开展专场招聘会8场,提供岗位1.5万个;为78名未就业劳动力提供“251”就业帮扶,即2次职业指导、5个岗位信息、1次培训推荐。 “技能培训让我端稳了‘饭碗’。”曾参加“八桂家政”培训的搬迁群众蓝春梅,如今在县城一家政公司工作,月薪4500元。据统计,2024年,忻城县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9期,累计培训1009人,其中脱贫劳动力634人,培训后就业率达85%以上。 先锋力量凝聚奋斗共识 “作为党员,就要带头闯、带头干!”忻城县红渡红创兴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韦建学说。两年前,他放弃稳定工作返乡创业,带领村民发展“联营村企”桑蚕产业。如今,企业带动5个行政村年增收超50万元,桑园基地里,一株株桑树孕育着致富新希望。 在城关镇尚宁村蔬菜基地,驻村第一书记黄志华正指导村民移栽菜苗。“我们引进龙头企业,流转土地200亩,带动80户村民户均年增收6000元。”这位由县农业农村局派驻的“90后”第一书记,以科技特派员的身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从桑蚕基地到糯玉米车间,从电商直播间到夜市摊位,忻城县“党建+就业”的民生答卷徐徐展开。2024年,全县民生支出达22.8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3.1%,真正让发展成果惠及百姓。未来,忻城将持续深化“党建+就业”模式,以更坚实的步伐,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上书写民生幸福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