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绵延,水蓝如天,空气清新……瑶山大地,美景无处不在,人们登山、赏景、郊游,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着良好生态环境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 广西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主体部分在金秀瑶族自治县境内,日照少、湿度大,地形复杂多样,为生物的生存繁衍创造了良好条件,孕育并保存了丰富的物种资源。这些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2024年,广西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大瑶山保护区”)不断夯实生态管护基础,持续改善关键物种栖息地,积极探索科学监测体系建设,推进项目建设带动高质量发展,打造生态与研旅深度融合新名片。 项目带动增强“发展力” 大瑶山保护区加强项目储备,积极争取各级各类政策支持,以高度使命感谋划布局,以高度责任感推进项目建设,推动保护区事业高质量发展。 去年,大瑶山保护区重点项目“大瑶山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及主要保护对象专项监测项目”,主要开展保护区及外围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物种多样性、森林资源、社会经济状况等综合科学考察,目前已完成公开招标工作。此外,顺利完成广西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与宣教项目竣工验收,总投资1569万元;争取到2025年新建项目2个,包括大瑶山保护区设施设备购置维护、生态系统监测和宣传教育项目,总投资280万元,以及大瑶山保护区银杉繁育回归与监测项目,总投资30万元。 典型引领增强“影响力” 细数2024,一个个先进典型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一件件有力举措渐次落地,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护林员黄通甫夫妇登上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黄通甫家庭荣获自治区文明家庭;大瑶山保护区副主任文达传荣获广西“绿网·飓风2023”集中行动先进个人;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生态所在大瑶山保护区内发现动物新种—大瑶山掌突蟾,论文发表在期刊《ZOOKEYS》,大瑶山保护区副主任覃琨为论文第二作者…… 此外,2024年“大瑶山银杉野外回归活动”顺利举办,成功培育银杉幼苗2000多株,完成银杉幼苗野外回归200多株。保护区与广西大瑶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合作出版《大瑶山珍稀植物》;同年11月,《大瑶山两栖爬行动物图谱》荣获第二十九届中国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与广西药用植物园、广西植物研究所完成保护区植物多样性第四阶段调查工作。大瑶山保护区全年接待中山大学、广西大学等科研团队共12批60余人进入保护区开展科学研究调查。 研旅融合增强“宣传力” 大瑶山保护区与柳州市三千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在河口保护站合作打造的金秀大瑶山广西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已基本落成;鳄蜥种群恢复基地完成33个标准养殖池和1个半自然放生养殖池建设,去年8月鳄蜥搬进“新家”;9月,研学营地首次迎来1000多名师生开展研学活动;12月初步完成河口研学线路的布局和课程开发。 不仅如此,大瑶山保护区与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拍摄的微电影《云上的种子》正式上线;银杉野外回归活动登上《广西新闻》;大瑶山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获《人民日报》报道。去年,大瑶山保护区接待媒体记者10批次共30多人,各类宣传获《人民日报》、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等多家央媒报道共25多篇(次)。 多管齐下增强“支撑力” 大瑶山保护区采取系列措施,筑牢森林防火屏障。去年签订防火联防协议26份、防火责任书76份,张贴禁火令1000份、悬挂防火宣传横幅50条;维护生物防火林带8条,合计708.6亩,全年无森林火情火灾发生。此外,持续开展图斑核查,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去年保护区内发生刑事案件零起、行政案件1起;开展安全生产检查,筑牢联防联控、群防群治防线,有效防范和遏制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去年开展景区安全生产检查11次,下达整改通知书2份,悬挂各类横幅13条。 针对“五一”、国庆等旅游黄金周,大瑶山保护区联合大瑶山派出所,对六巷乡平栏顶、五指山、大凳等重点区域加强值班值守和关隘巡查,并劝阻擅自进入保护区的“驴友”,强化隐患整改和源头治理。去年,劝阻“驴友”46批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