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壮族织锦技艺传承人兰培文工作室,采访团听取相关介绍。
3月30日,2025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在南宁开幕,随即启动中央网信办2025年网上重大主题宣传和重大议题设置项目暨“多彩民族 壮美广西”网络主题宣传活动。3月31日至4月1日,新华网、央视网、央广网、中国新闻网、中国网信网、澎湃新闻等媒体记者组成的采访团到忻城县、合山市,用镜头和笔触记录下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壮美画卷。 “忻城是个好地方,珍珠玉米美名扬。欢迎贵客到此游,玉米粥给贵客尝……”3月31日晚,忻城县壮族歌圩热闹非凡,此起彼伏的山歌声如灵动的音符,在空气中跳跃。歌者眼神交汇,你来我往,用独特的壮族语言,诉说着生活的点滴,欢笑声、喝彩声交织在一起,绘就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民俗画卷。 “歌圩是忻城壮族地区古老的风俗习惯,一般在节日时举行,也有临时形成的歌圩。歌圩的规模有大有小,大歌圩有几千人,小歌圩也有数百人。”忻城县文化馆文艺辅导员朱日东说。 在深圳务工的“歌王”韦丽梅每到节日时都会特地赶回来参加歌圩。她说:“我是打心底里喜欢唱歌,哪怕唱到凌晨也不觉得累,唱歌能把心里的喜怒哀乐都表达出来,这种快乐在别处可找不到。” “这些民族服饰都好漂亮,做工太精美了!”4月1日上午,在忻城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山歌传唱基地、忻城县壮族织锦技艺非遗文创店,采访团一行挑选各自心仪的壮族服饰并依次换上,亲身感受浓郁的民族风情。 随后,大家身着民族盛装,走进被誉为“壮乡故宫”的莫土司衙署:古老的大门、斑驳的青砖、规整的建筑,静静诉说着壮族土司制度的兴衰。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认真聆听介绍,仔细观看展品,对壮族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开合、开合,开开合啊……”在土司练兵场,采访团与当地群众一同参与民俗活动,在节奏明快的竹竿舞中感受民族文化的活力;五彩的绣球在空中划过优美的弧线,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忻城壮族织锦技艺传承人蒙如君的家中,古老的织锦机发出清脆声响,只见她双手娴熟地细致操作,热情地向大家介绍壮锦的制作过程。“我从1972年开始学习编织壮锦,家里织好的壮锦根本没有存货,市场需求大,一直供不应求。”2001年,蒙如君被评为广西壮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荣获“中国织锦工艺大师”称号。 1日下午,采访团一行来到合山市国家矿山公园东矿园区,浓厚的工业气息扑面而来。长长的矿车、高耸的井架静静矗立在园区内,见证着这座光热之城的发展历程。在矿井体验区,深邃的矿洞、昏暗的灯光,还原了当年矿工的工作环境,让大家对“百年煤都”的历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采访团成员纷纷表示,将把这次采访的所见所闻通过镜头和笔触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人了解来宾、爱上来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