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涌动红水河畔,铜鼓声声催人奋进。2025年广西三月三期间,以“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为主题的民俗文化节在兴宾区全域展开。从震撼心灵的千面蜂鼓舞盛典到麒麟山下的先祖公祭,从校园里的童声山歌到社区街巷的欢歌载舞,一场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盛宴,充分展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风情习俗,彰显各民族大团结、大融合、大发展,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推动兴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文旅共情—— 以文化盛宴凝聚民族共识 3月29日,“千面蜂鼓万人舞”民俗活动在兴宾区震撼上演。来自各民族的百余名演员身着传统服饰,伴着激昂的鼓点,迈出铿锵的舞步,将蜂鼓舞的韵律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巧妙融合师公戏、踩堂舞、舞龙、舞狮等非遗元素,并创新编排《甘蔗舞》,以艺术化形式展现兴宾“甘蔗之乡”的产业特色,在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审美之间架起了桥梁。 作为壮族始祖“麒麟山人”的发源地,兴宾区每年“三月三”均举行盛大公祭仪式。通过追忆文化根脉,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愈发深厚,为民族团结筑牢精神根基。 2025年广西三月三假期,兴宾区以“千面蜂鼓万人舞盛典”和“麒麟山人公祭仪式”为核心,将传统非遗与现代创意相结合,打造了一场全民共享的文化盛会。期间,还举办了“甜美兴宾”2025年“潮动三月三 民族体育炫”系列活动,以体育为媒,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竞技场上绚丽绽放。 这一系列活动,通过以文化认同凝聚共识、以情感联结深化交融、以创新实践激活传统的方式,将地方特色产业与民俗艺术结合,赋予传统文化时代生命力,构建起“文化传承—情感共鸣—社会共建”的良性循环,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鲜活样本。 校园传承—— 以教育浸润培育团结之花 学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三月三”期间,兴宾区68所中小学校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庆祝广西三月三系列活动,共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家园。 3月26日,市城南小学以“蔗乡共绽石榴红,校园同歌三月三”为主题,举办了一场民俗节活动。师生们身着绚丽民族服饰进行表演,展示着各民族服饰的独特魅力。市滨江小学将班级打造成为“非遗工坊”,通过绘制“三月三”文化宣传板报、制作纸盘铜鼓和彩蛋等民族工艺品等,让孩子们深切感受到壮族先民的艺术智慧及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此同时,其他学校也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节日增添别样的活力,如市政和小学展示民族特色美食、市民族初级中学举办歌舞联欢…… 兴宾区各学校通过文化浸润、情感联结、实践深化和创新传播,构建了多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场景。通过青少年这一关键群体,培育民族团结的“种子”,为构建“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社会生态奠定了坚实基础。 社区共融—— 以邻里互动促进民族团结 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领域。 连日来,河西街道金海社区开展“三月三”主题文化活动,各族居民围坐在长桌前,指尖翻飞间,五彩丝线化作绣球与香囊,将“共同体意识”编织进日常生活场景;作为兴宾区归侨侨眷聚居的典型社区,新侨社区紧扣“侨”的特色,以“文化互鉴、情感互通、发展互助”为主线,通过多元活动,促进归侨侨眷与本地各族居民深度交融。 兴宾区以“三月三”社区民俗活动为契机,通过文化互嵌、情感互通、发展互助的创新实践,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日常生活场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绘就民族团结进步和谐画卷。 乡村共振—— 以民俗活动振兴乡村文化 乡村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根基。兴宾区平阳镇、凤凰镇长福村等地以非遗文化为核心,通过巡游演出、非遗展演及民俗体验等活动,生动展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活力,将“三月三”打造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平阳镇通过“巡游演出+山歌对唱+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模式,吸引全镇各族群众踊跃参与,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长福村则以“福”文化为内核,通过非遗大集市、民俗展演与体验活动,打造了一场传统与生活交融的文化盛会。 兴宾区各乡镇通过开展特色实践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非遗文化传承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结合,激活了非遗文化的生命力。同时,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搭建交流平台,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使“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理念深入人心,为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2025年广西三月三系列活动中,兴宾区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文旅共情、校园传承、社区共融、乡村共振为实践路径,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具象的文化行动。通过“全域联动、多维共筑”的协同实践,构建起覆盖24个乡镇(街道)、291个行政村(社区)、68所中小学校的“教育—情感—实践”三位一体的共同体培育体系,以文化之力绘就“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新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