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围桌话事”活动,让社情民意畅通无阻;一张“选票”,让群众参与人大工作有了新场景;一个“二维码”,让代表接访选民群众“24小时不打烊”……这些发生在武宣大地上的一个个场景,绘就了一幅全过程人民民主武宣实践的多彩画卷。 近年来,武宣县人大常委会以“走进人大·感知民主”为主题,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通过平台搭建、制度创新和实效转化,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主实践路径,为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基层议事“小场景” 凝聚民生“大幸福” “在以往履职过程中,我们发现设施维护、环境改造、文化服务等百姓身边的小事、急事、难事,偶有因财政核拨资金有限而久拖不决的情况,这不仅挫伤了代表履职的积极性,也难以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武宣县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负责人说道。 为推动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有效解决,武宣县人大以“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为核心,创新打造“禾坪议事”“榕树议事”“廊亭议事”“围炉夜话”等基层民主议事品牌,将议事场所搬到田间地头、村头巷尾、群众家里,人大代表引导各方力量合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激发基层自治活力。 三里镇古旺人大代表联络站依托“禾坪议事”活动推动“旱改水”项目提速,仅用5个月完成千亩土地整治,获县政府“红榜”表彰;思灵镇马山人大代表联络站通过“廊亭议事”机制,收集群众反映的路灯维修、农田灌溉等问题127件,现场解决率达67%;武宣镇城东人大代表联络站在“围桌话事”活动中,推动建成了钻石华府小区地下车库60多个电车充电桩,解决了居民电动车充电难题。这些“接地气”的议事模式,让群众成为乡村治理的主角,实现了“家门口的民主”。截至目前,武宣县累计举办350多次各类基层民主议事活动,解决邻里纠纷、环境清洁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200多个。 民生实事“票决制” 民意直达“最后一公里” 10个糖料蔗基地水肥一体化工程建成投入使用,26条新道路建成通车,12个文旅项目以新貌迎来八方游客……这些都是武宣县人大常委会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的缩影。 2022年以来,武宣县坚持党对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的领导,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和人大代表主体作用,出台《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制度》和工作流程图,全面推动票决制工作稳步开展,形成了“征、议、商、定、督、评”六步闭环机制。三年来,通过“线上+线下”累计收集民生实事项目建议近300个,经乡镇人代会票决实施173个重点项目,涵盖供水改造、道路建设等领域,总投资超20亿元。此外,还将项目的实施列入年度监督工作计划,综合运用专题调研、日常督查、集中视察等形式积极推进民生实事项目落地。 由票决制产生的思灵加油站项目,结束了该镇辖区内无加油站的历史;由票决制产生的五福村竹笋产业基地项目,实现了该村村集体经济与群众收入“双增收”;由票决制产生的“富玉四安”哈密瓜产业四期项目,让当地群众过上了富裕的日子……无论是票决前的民意征集、票决时的审议讨论,还是实施中的跟踪监督、实施后的民主测评,人大代表始终参与其中,见证项目从征集、票决到落地的全过程,推动了一大批民生问题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乡村振兴“人大力量” 激活发展“新动能”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生态环境提档升质、民生保障情暖民心、基层治理展现新姿……武宣大地上处处呈现出蓬勃生机与活力。 武宣县人大常委会以“乡村振兴 人大同行”为主线,聚焦关键、依法行权,务实履职、精准发力,打造了城郊型现代农业示范带、“文旅+”发展示范带等四条示范带和24个示范村,为全县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注入“人大力量”。 在“请党放心 乡村振兴 共富有我”等活动中,桐岭镇人大探索形成了“代表联络站+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模式,实现了从集体经济“空壳村”到年产值超亿元村的转变;二塘镇人大通过“支部引领+代表履职+群众参与”新模式,引导群众义务投工投劳参与风貌改造,实现村容焕新;东乡镇人大将代表划分到文旅融合示范带中履职,助推农文旅产业发展。 同时,在县人大常委会的指导下,各级人大代表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围绕乡村振兴这一重点工作,化身宣传员、联络员、领航员、监督员和调解员“五大员”,履职尽责、倾情服务。一方面,通过“民情直通车”二维码、接待选民等收集乡村振兴方面建议意见500多件,帮助群众解决了路灯不亮等难题400多个;另一方面,谭佐和、庞国晓、陈静等人大代表牵头创建“暖心议事厅”、“湖畔有约”聊天室、“静”候家音室等基层议事平台,组织代表走访选民近8000人次,收集到建议意见300多件,推动解决了停车难、小区供水不合理等各类问题200多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