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风尘中,有时候我们会碰到奇妙的缘分,遇到一见如故的好朋友,在短暂的快乐时光里收获一份难以忘记的珍贵友情!
三十多年前的那个秋天,我在融水的一所中学实习。那里是少数民族地区,生活很艰苦。我们住在一所新建的学校,校园许多地方还没有硬化,晴天时尘土飞扬,雨天时泥烂路滑。热水供应很紧张,许多学生不得不洗“太阳能澡”——中午时打一桶水放到太阳底下晒,增加水的温度,下午放学后就拿来洗澡。艰苦的环境锻炼了学生的意志,激发他们更加努力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实习期间,我学到许多工作经验,特别有幸遇到该校教师老余,并成为好朋友,那次金兰之交多年来一直藏在内心深处。 老余其实不老,是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人,学校的团支部书记,教物理课。他圆圆的脸蛋,留着小胡子,浑身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也许是缘分吧,我们仿佛久别重逢,趣味相投,无所不谈,交流各自的生活感受和人生理想。因为家在乡下,又是农家子弟,我常有自卑感。老余说,他也有过曲折经历,吃过许多苦。他把他的工作经验告诉我,向我介绍学校和学生情况,对我实习有很大启发。他还说正在复习,准备考研。我对他很敬佩,他是那么积极进取,那么努力工作和学习,而我却常常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真是感到惭愧。我们经常在一起打篮球、羽毛球,在校园散步,短时间内他就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在他的帮助下,我的实习工作进展顺利,受学生喜欢,并取得了良好成绩,得到了带队老师和指导老师的赞扬。 周末时,老余带我们去逛县城的集市。秋天的集市十分热闹,街道上人来人往,农产品琳琅满目,瓜果飘香。我慢慢走,慢慢逛,品尝着美味特产,尽兴而归。市场上偶尔有穿着漂亮民族服装的姑娘走过,姣好清秀的脸蛋,水汪汪的眼睛,成为街市一道亮丽的风景。老余说,如果我毕业后去那里工作,他一定帮我介绍一个美丽的苗妹。 后来,老余邀请我们实习生去他家做客。他家住在城关镇中学里。那天晚上,他准备了满满的一桌菜,丰盛美味的菜肴表现出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热情好客。开席时,他向我们一一介绍他的家人——他的父亲和三个妹妹,而后给我们每人盛满了一碗“土茅台”,酒香扑鼻。我们边吃边聊。他说,按他们苗家人的习惯,家里每人要向客人敬一碗酒,客人是不能推辞的。他把我们当作贵客接待,而且知道我们不胜酒力,肯定喝不了五碗酒,便不为难我们了,只要喝得痛快就行。那晚上大家开怀畅饮,才喝下两碗酒,我就醉得一塌糊涂,分不清东西南北。那是我第一次喝醉,不仅仅醉在酒里,更是醉在浓浓的友情里,醉在苗族人的热情中。后来如何回到住处,我头脑一片空白。 通过和老余聊天,我了解到他家的故事。他父母原来是在城里工作的知识分子,文革时到农村改造,接受再教育,家里遭遇严重挫折。他的小妹在农村出生,属农业户口,虽然是非农业家庭,却有一个农业人口,这是那个特殊年代形成的产物。母亲在平反后不久即病逝。那个年代给老余家造成了深深的伤痛。可是,老余很坚强,敢于直面人生坎坷,没有怨天尤人,通过刻苦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实习中,我得了一次重感冒,鼻塞头疼,浑身无力,食不甘味,被折腾了一个星期。老余亲自买药送到宿舍给我服用,并向我嘘寒问暖,亲如兄弟,让我十分感动。 时光如白驹过隙,我们的实习很快就结束了。虽然实习时间不长,但与学生朝夕相处建立了感情。离别时,我收到了不少学生送的笔记本纪念品。汽车开动后,一个学生还追着车子给我送礼物,让我十分感动。特别是遇到老余是我人生之幸,我们如老朋友一样快乐交往交流交心,坦诚相待,分离时依依不舍。 分手以后,我回到学校继续完成学业,老余抓紧复习考研,各自忙碌。后来再也没有见过面,只有几封书信来往。元旦时,他寄来了一份新年礼物,包装精巧,我打开一看,是一个金黄色镶边的心形小镜子,背面有女影星的照片。同学都笑说是女朋友送的信物,只有我知道是老余的独特心意。第二年,老余写信给我说,他已经顺利考上研究生,他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 岁月悠悠,一晃已过三十余载。我曾经辗转打听过老余,听说他读研毕业后在北海市成家立业,却一直无法联系。老余送给我的礼物虽已被岁月风化,工作以后我多次搬家,但是那个心形的小镜却一直收藏着。老余姓余,名文海。每当看到小镜框,我便想起那次实习的往事,怀念那份与老余交往的珍贵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