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来宾市“新春第一会”上,市委书记何朝建提出要实施数字新质生产力培育行动和创新融合行动,落实“人工智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实施新一轮科技“尖锋”行动,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和平台。
3月11日,记者来到位于武宣县城西北部的广西博宣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宣公司”),还没走进生产车间,便闻到一股甜蜜的气息。 
一袋袋白砂糖走下生产线,准备运往各地销售。(本报记者 陈 霞 摄) 厂区里,十几辆满载甘蔗的货车正在排队卸蔗。经过地磅称重后,甘蔗被倒入翻板机除杂,紧接着通过自动化传送带输送到压榨车间。车间里机器轰鸣,一根根甘蔗被粉碎、压榨,变成制糖原料,整个生产过程井然有序。 这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在武宣县8个乡镇都有甘蔗种植基地,种植面积高达26.5万亩。近年来,博宣公司通过技术革新,使得生产效率和质量大幅提升。 厂区门口大屏幕上,2024/2025年榨季的目标清晰可见:榨蔗量138万吨以上,日榨12000吨;产品合格率100%,一级品率99.9%……该公司副总经理陆瑞海告诉记者,截至3月10日,已入榨104万吨甘蔗,预计4月8日左右收榨,“值得欣喜的是,今年的甘蔗糖分特别高,产糖率达到了14.03%,创下历史新高。” 在动力车间,几名工作人员正盯着中控显示屏,实时监控生产情况。陆瑞海介绍说:“现在我们的动力车间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大幅提升,锅炉、汽轮机及配电系统实现了DCS集成统一控制,既省时又省力。” 2024年,博宣公司投入1.2亿元进行产能升级改造,自动化水平提高了30%,全厂自动化率超60%;甘蔗日处理能力从原来的1万吨提升到1.2万吨,生产效率显著提高。“现在我们的生产线更智能了,产量和质量都提高了。”陆瑞海自豪地表示。 技术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博宣公司也深谙此道。该公司最大的技改项目是锅炉及汽轮发电机的升级,投入约9000万元。改造后,锅炉的产汽量从每吨渣2.28吨提高到2.68吨,发电机的汽耗从11公斤每度电降到6.7公斤,发电量提高了62%。如今,企业不仅实现了电力自给自足,每天还能外售15万度电,真正做到了降本增效。 除此之外,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有关部门的支持。今年春节收假后复工第一天,武宣县迅速进入备战状态,组织各有关专班成员单位第一时间开展服务实体经济“早春行动”,深入了解企业经营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协调有关部门化解,全力推动132家规上工业企业尽早实现复工复产。 据武宣县经贸局副局长蒙国脑介绍,武宣按照重点行业“一行一策”原则,将全县132家规上工业企业、82个重点项目、57个限上企业按照“绿黄红黑”四色分级分类,全面提升服务精准度,可及时、精准、有效解决企业用电、用工等困难,为企业稳定生产提供有力支持。 今年,博宣公司计划再投入6800万元,引入更多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逐步推动生产全过程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我们的目标是做到优质、高效、低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让‘甜蜜事业’更上一层楼。”陆瑞海对未来发展信心满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