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宣县,有一位退役军人,脱下戎装后投身农业领域,以军人的坚毅和创新精神,自主研发脱毒甘蔗种流水线,以每小时3.5万株的产能、成本降低40%的突破性表现,改变了传统蔗种生产方式,让种苗带毒、低产难题迎来转机,他就是李保吉。 3月10日,笔者来到武宣镇官禄村居龙屯移民安置点旁,远远就看到几辆红色“大铁牛”停在路边,循着“铁牛”走进公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八个醒目红色大字:“服务三农 永葆军色”。生产车间里一片繁忙景象,自制流水线在高速运转,李保吉正忙碌着赶制新的流水线,专注地将刀片安装到马达上。经过一番交谈,笔者了解到,现年44岁的李保吉,于1999年入伍,担任驾驶兵,2001年退役后选择回家务农。武宣县作为糖料蔗种植大县,甘蔗种植是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随着甘蔗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对高品质甘蔗种需求的增长,武宣县的甘蔗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李保吉敏锐地察觉到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巨大潜力,在2020年果断创立了来宾市启宏农机服务公司,为村民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他租赁土地建立了600亩的甘蔗良种良繁基地。该基地生产的蔗种供应给县内部分甘蔗种植户,对确保当地甘蔗产业的种苗质量和供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甘蔗良种的繁育之路并非总是平坦无阻。李保吉遇到了重重挑战:一方面,种苗的质量极为关键,这不仅关系到出芽率和种苗的健康,还涉及到能否及时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现有的种苗生产效率和质量难以达到预期的标准。起初,他尝试通过手工方式进行切芽和脱毒处理,但这种方法效率极低,日产量远远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之后,他引进了蔗种盲切机,尽管这种机器切割速度快,但由于缺乏精确控制,导致成品的合格率依然很低,无法有效满足市场需求。这些难题如同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障碍,摆在李保吉的面前。 在关键时刻,李保吉展现出军人特有的坚韧和不服输的精神。他多次外出学习考察,终于看到了外地的脱毒双芽流水线,这套设备能完美解决他面临的所有问题。然而,高达几十万元的昂贵价格让他望而却步,一般种植户根本接受不了。面对这一困境,李保吉没有放弃,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己动手,制作脱毒双芽流水线。 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还面临着技术难题和失败的风险。但李保吉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不断尝试,不断改进。经过37次的试验,2023年底,他成功自主研发了脱毒甘蔗种流水线,该流水线采用了先进的生物技术和自动化生产工艺,能够在短时间内生产出大量无病虫害、品质优良的甘蔗种。与传统甘蔗种相比,脱毒甘蔗种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虫害能力强、产量高等优势,能够有效提高甘蔗的种植效益和糖业的生产效率。“黔糖公司选择从启宏公司采购甘蔗种苗,原因在于这里的种苗经过了严格的精选、加工和消毒等一系列流程,确保了品质。这些种苗的出芽率高达95%以上,显著提升了糖业生产的原料稳定性。优质的甘蔗种不仅为糖业提供了更加可靠的原料供应,同时也增强了糖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黔江制糖公司副总经理韦志高说。 除了技术上的优势,脱毒甘蔗种流水线还具备价格优势,每条流水线十万余元的售价,受到广大种植户的青睐。自脱毒甘蔗种流水线投入市场以来,附近县(市、区)的种植大户多次到公司实地考察了解,并下单订购,截至目前,已售出4条流水线。 李保吉的创新实践,在传统农业领域中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应用树立了典范。该公司自主研发的脱毒甘蔗种流水线,实现了从传统的人工刀砍甘蔗、选种模式到机械化精准高效制种的跨越式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