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武宣大地,暖阳催绿了山峦,也唤醒了沉睡的田野。广袤的田野间,处处呈现一派繁忙且生机勃勃的景象,拉开了新一年稻谷丰收的序幕。 踏入通挽镇,平坦肥沃的田地上,机器的轰鸣声交织回响。现代化的打田机在田间来回奔忙,将沉睡了一冬的土地翻耕得松软细碎,为育秧工作精心筹备。村民手法娴熟,均匀地把化肥撒在田地里,为即将播种的秧苗备足养分。在阳光的照耀下,村民忙碌的身影与波光粼粼的水田相互映照,共同勾勒出一幅满含希望的农耕画面。通挽镇地势平坦开阔,雨水充沛,为水稻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进一步提升水稻的产量与品质,该镇积极推广水稻增密增穗、“一喷多促” 等良种良法良技,同时大力普及农业机械化设备,提高生产效率,预计早稻亩产将突破550公斤。 桐岭镇同样是一片热火朝天的育秧场景。稻田与远处连绵的群山相互映衬,勾勒出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村民趁着晴好的天气,在田间井然有序地劳作着。有的操控着打田机,让土地变得更为平整,为后续育秧打牢基础;有的则仔细地检查育秧盘,确保每一株秧苗都能顺利成长。 在育秧进程中,科技的力量得以充分展现。三里镇贵丰农机专业合作社所实施的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项目,采用“全程机械化+智慧农业”模式,彻底重塑了传统农耕场景。从工厂化的育秧车间,到谷物烘干塔;从智能植保无人机,再到大数据管理平台,水稻生产的全流程实现机械化与智能化。据合作社负责人陈团贵介绍,通过构建数字农田档案,结合土壤墒情监测以及作物生长模型,能够精准地为每个地块制定农事方案。水稻耕、种、管、收、烘干等环节的生产机械化社会化服务面积达10000亩,这种“保姆式”服务使得农户每亩生产成本降低了200元,带动周边村屯年人均增收超5000元。 眼下,该县各地正积极有序地开展早稻育秧工作,农机化作业率达88%,迈着现代农业坚实有力的步伐,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随着气温持续回升,这片满含希望的田野上,丰收的旋律已悄然奏响。在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下,村民们满怀信心,正用勤劳的双手描绘着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