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来宾市农业工作取得突破性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首破400亿元大关;一产增加值增长5.3%,领跑全区;粮食生产连续五年实现面积、产量、单产“三增长”,增速均超全区平均水平;四个县(区)获自治区粮食激励奖励…… 同时,产业载体建设成效显著,兴宾区凤凰镇入选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象州县、忻城县获批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金秀瑶族自治县平道村获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兴宾区小平阳镇、武宣县桐岭镇、金秀瑶族自治县金秀镇入选自治区农村党建示范镇。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确保粮食稳产增收、确保蔗糖提质增效、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深入实施“八大工程”,着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 织密“监测网” 筑牢防返贫“生命线” 我市全面推行“线上网络化、线下网格化”工作模式,创新“4+2+2”网格化管理,2024年纳入监测对象1011户3801人,消除风险1229户4450人,户均享受帮扶措施3.95个,实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 在兴宾区桥巩镇,脱贫户韦宝丰因突发疾病陷入困境,网格员第一时间发现并启动帮扶程序,通过医疗救助、临时低保等措施助其渡过难关。这一案例,正是我市“线上网络化、线下网格化”的生动实践。 通过政策宣传、增收攻坚和未消除风险对象帮扶,全市未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 激活“增收链” 鼓起群众“钱袋子” “今年我种了3亩沙糖桔,拿到2000元产业奖补,还在帮扶车间找到了工作,年收入比去年多了1万多元。”忻城县欧洞乡脱贫户蓝华兴笑着说道。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去年,我市投入衔接资金6.42亿元发展产业,发放“以奖代补”2.55亿元,新增小额信贷1.84亿元,产业帮扶覆盖率超90%。 就业是增收的主引擎。我市积极落实就业帮扶措施,有效促进就业增收,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1.43万个,帮扶车间吸纳2800名脱贫人口就业;发放就业补助6300万元,惠及8.9万人。数据显示,去年全市脱贫人口务工15.91万人,超额完成任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783元,增速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 夯实“保障网” 托起“稳稳的幸福” 在武宣县东乡镇,新建的供水工程让2000多名群众从此告别季节性缺水的困扰。 2024年,我市投入4328万元,实施117处供水工程、维修养护257处,农村供水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改造危房495户,发放补助1573万元,实现“危房不住人”动态清零;提升农村饮水安全水平,扎实做好住房保障……一张又密又暖的“民生保障网”,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此外,我市持续强化教育、医疗保障。2024年,发放学生资助金2.07亿元,受益学生近29万人次;乡村医疗机构配备率100%,大病救治率达100%,资助困难群众参保45.43万人,“先诊疗后付费”政策惠及33.01万人次,真正实现“病有所医”。 打造协作样板 粤桂共绘“同心圆” “茂名—来宾劳务协作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好工作!”今年春节刚过,象州县石龙镇搬迁户李永斌通过粤桂劳务对接平台,在广东一家电子厂实现就业,月薪6000元。 这是来宾和茂名开展粤桂劳务协作的一个缩影。2024年,两市共建稳岗就业基地2个,新增农村劳动力就业1.93万人,超额完成协议目标。 除此之外,两地开展产业协作亮点纷呈:共建产业园区5个,引进企业28家,到位资金8.25亿元;消费协作采购来宾农特产品金额达5.08亿元,忻城牛肉、金秀红茶等特色产品走出广西,“圳品”认证、富硒产品认证等品牌建设,让来宾农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 激活振兴动能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走进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乡,青瓦白墙的瑶寨与绿水青山相映成趣。我市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已完成92个行政村规划编制,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7.67%;武宣县获评全区农村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示范县,基层治理创新成效显著。 乡村建设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全市推广“积分制”“清单制”,实现行政村全覆盖,759个村(社区)通过“小积分”撬动“大治理”。在兴宾区小平阳镇,群众通过参与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等活动获得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激发共建共享热情。 从大石山区到平原沃野,从搬迁新村到特色园区,我市正以实干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站在新起点,来宾将继续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奋力绘就“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壮美画卷。
|